在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上——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生成与衍变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nli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股“新历史主义”的风潮席卷中国当代文坛,给我们留下了大批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当热闹与喧嚣逐渐平息下去之后,我们得以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对中国的新历史主义思潮及其创作进行理性的考辨与反思。本文以宏观理论寻绎与个案文本细读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在梳理辨析中国新历史主义思潮生成衍变轨迹的同时,通过对具体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的解读分析,揭示评估其主要的审美价值与存在的不足,以为当今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镜鉴。全文分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命名问题、产生原因、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征、价值评估等4大板块。 论文开篇即在前言中梳理了历来“文学”与“历史”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并大致介绍“小说”与“历史”之间的渊源关系。论文的第一章考辨了关于新历史主义的命名问题。当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一批与以往历史题材小说显现出鲜明异质的历史小说时,如何命名《红高粱》这类小说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随着“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小说”、“新历史小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日渐廓清,最终确立起了“新历史主义小说”这一特定术语。 论文的第二章追索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缘起:国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与创作的传入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文本示范;而我国新时期以来对“文革”历史进行颠覆的冲动以及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创作的个人化倾向的合力作用则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另外,可归入新历史主义小说范围的作品非常庞杂,具体作家的创作中所运用的技巧也有较大差别,但我们对新历史主义小说进行总体考察的话,仍然可以找出这些作品的一些共同特征。 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以具体文本的解读为基础,分析论证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精神指向与艺术追求:如果说,以边缘的民间意识取代正统的主流意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让位于突发事件的偶然性、将崇高神圣的精神追求还原为琐细芜杂的世俗人性等构成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精神指向;那么,人物性格——原生态的人性复活、表现手法——寓言化、象征化的有机整合、叙事方式——执着于实验的多元探索则表征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艺术探索。 论文的第五章对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及其缺陷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论析与评估:一方面,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有力地实践着“叙事是一种权力”的论断,在打通“文本”与“历史”隔阂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而它在“叙事”技巧的实验方面所做出的探索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优秀范本,彰显了汉语写作的巨大生存空间和多元化的可能性。这些都无疑表明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产生是当代文学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另一方面,新历史主义小说也给当代文坛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新历史主义小说带有强烈的解构色彩,常沉迷于民间野闻稗史的书写,以反抗传统正史的话语霸权,但这种极端行为容易导引作品陷入到另一种话语霸权之中;而且创作者游戏历史的姿态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得以立足的精神底蕴和文化土壤,一切有关道德、意义、信仰和规律的精神意义与追求都将沉入虚无的深渊。对新历史主义小说经验和不足的揭示与总结,无疑会对当前小说创作提供有益的镜鉴。
其他文献
笔者通过考察王小波的主要接受群体、生前发表文章的重要媒体以及“王小波现象”的形成过程,认为王小波“热”同90年代末中国市场经济带来的“中产阶级乌托邦”文化想象和
比较《汉书·儒林传》与《后汉书·儒林传》,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二者在叙述儒者授经系统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前汉《儒林传》授经系统清晰明确,注重师法和家法。而后汉《儒林传
张资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家。在他最走红的年代既有众多读者的拥护,也有来自纯文学队伍的严厉批评。但负面评价的意见却始终占据着文坛的主流,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