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家训比较研究及其现实教育意义

来源 :包头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ongxi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家训肇端久远,有家庭便有了家训,《周易·家人卦》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家训文献,足见我国家训源远流长,产生于西周,成型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盛极而衰,近代以来有了革命性的变革。家训是家庭或家族中用来教育、训诫家庭成员的语言工具,以达到修身、约众、治家的目的,分为口头、书面家训,它具有劝诫性和约束性。  将两汉时期的家训作为研究对象,将家训从写作群体和受诫群体两个角度分析研究,将汉代家训分为三大研究板块:帝训、女训、士大夫家训。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家训起源及历代发展概况,以及汉代家训研究现状,汉代家训研究意义及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对汉代帝王家训比较研究,重点将刘恒与刘秀家训《遗诏》进行比较研究各自特点和异同成因,讨论俭葬的现实教育意义。第三部分将汉代六篇女训进行比较研究,把班昭、荀爽《女诫》和蔡邕《女诫》、《女训》和杜泰姬《戒诸女及妇》和杨礼珪《敕二妇》为代表进行比较研究各自特点和异同成因,更重要说明各自在家训的教育方法和现实教育意义。第四部分将汉代四十余篇士大夫家训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每一篇中将士大夫家训又细分,修身内容有:改过错提高自己、自律培养好习惯、惜时读书学高人、为人为学为君子四个内容。齐家内容有:以和治家、以俭治家、以孝治家三个内容。以俭治家下有三点内容:不留余财给子孙子、留有清名为子孙、诫子孙死后节葬;以孝治家有三点内容:以孝事亲、不可愚孝、孝亲外延。治国平天内容有:忠君爱国、为官清廉、功成身退、处事哲学。为官清廉有三点内容:抵制行贿、抵制徇私、现实教育意义。处事哲学有三点内容:中和之道、祸福倚伏、谨言慎行。将每一类下的士大夫家训代表作分析比较研究,如东方朔《诫子》、刘向《诫子歆书》、疏广《告兄子言》、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郑玄《戒子益恩书》等,重在说明各自家训的教育特点方法,挖掘其现实教育意义。第五部汉代家训的总结与思考,归纳自己论文研究结论和不足,对汉代家训现实教育意义思考与困惑及需继续研究探讨的问题。
其他文献
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大清律例》中规定:凡属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一律适用《大清律》,以示国家法制的统一。但清朝幅员辽阔,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
黑城出土的祭祀类文书是研究元代亦集乃路乃至元代地方政府官方祭祀问题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些文书的释读以及相关史料的研究,我们初步廓清了元代亦集乃路地方官方祭祀的基本
现代中国的史学专业学会酝酿、萌芽、出现于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后,随着现代学术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类史学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山东古迹研究会就是20世纪初期众多史学专业
明王朝建立后,明统治者总结历朝治边经验与边疆形势,并根据明王朝自身实力,在边疆地区推行一系列有传承、有损益的治边政策和举措。如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承袭元朝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