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窟造像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分布在沿线的各个地域之上。佛教造像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产物,必定要经历一个纵向的中国化的演变历程,同时还伴随着横向的地域文化的融合,由此呈现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风格迥异的石窟造像。本文以巴蜀文化为视角,文化生态学为理论范式,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变量中探索安岳石窟的地域性。文章综合运用了美学,艺术学、宗教学、民俗学以及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安岳石窟艺术的形成和地区性繁荣的背景、文化环境土壤、审美的地域性流变、造像本体艺术的地域化表征四个方面构建研究体系,对安岳石窟的地域性进行了系统探讨与论证,并以此深度挖掘其内在的多重价值。文章在梳理巴蜀文化特点的同时,总结出安岳石窟与巴蜀文化之间的潜在关联,大胆提出两者特点中的相通之处。然后以时间为轴线,将安岳石窟的审美分为初期的华美、中期的人性以及后期的世俗,最后通过以现存石窟为例,同时结合与巴蜀文化因果观的分析,得到安岳石窟地域独特性的具体表现,并详细分析安岳石窟中,在题材、空间、造像中是如何呈现其地域特征的。本文希望通过对安岳石窟地域性的研究,一方面丰富其理论研究,突显出安岳石窟在中国石窟体系中的独特存在价值,得到更多专家学者乃至政府机关的重视,为安岳石窟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希望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不断挖掘其地域独特性,并以此为卖点,整合周边石窟资源,打造巴蜀特色的石窟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品牌效应,从自身寻求更为长远、有效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