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初具规模,出口能力稳步提升,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始逐步具备比较优势。制造业比较优势是建立在丰富的劳动力和初级要素资源基础上的,出口增长、经济发展难以摆脱粗放式发展模式,长此以往势必无以为继。因此,实现工业产业比较优势动态转换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以我国制造业1992-2005年数据为样本,探讨了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原因、机制和路径选择。目前,资本要素仍然是产业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主要因素,但自主创新要素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今后将发挥主导作用,自主创新是我国比较优势实现动态转换的根本路径。要提升工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入手:首先,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协同效应,优化产业资本结构、重点培育高技术行业,确立产业研发主体、培育出口自主品牌;其次,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产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生产性人力资本累积已成为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的直接途径,而培育匹配的研发性人力资本则是我国获得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路径选择;最后,积极发挥政府对产业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政府通过优化研发投入、增加基础性人力资本培育可以有效地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的经验表明,一国出口产业比较优势动态转换对一国经济增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比较优势发生动态变化,并且随着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也必将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而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现在是将来更是我国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比较优势动态转换,也是保障我国国民福祉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