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相对处境不利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选择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乐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自积极心理学运动兴起以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国外,有大量研究表明,乐观对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适应价值。在国内,乐观研究正日益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土的理论、测量与应用研究成果均比较缺乏。本研究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建构的相关理论和测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与访谈,提出乐观问卷的理论构想并得到了适合初中生的测量题项,形成预测问卷和正式问卷。在广州和东莞多所外来工子弟学校,随机抽取初中三个年级合共1226名被试进行调查。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描述统计等方法,在外来工子女群体中,探讨了乐观问卷的结构及乐观、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特征与关系,并检验了应对方式在乐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乐观是由乐观倾向和悲观倾向两个并列维度构成,其中乐观倾向包含个人乐观、社会乐观、自我效能乐观三种成分,悲观倾向包含个人悲观、社会悲观、自我效能悲观三种成分。问卷结构拟合良好,信度与效度达到测量学标准。2.外来工子女乐观倾向及其各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悲观取向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同时在乐观水平上性别差异显著而年级差异不显著;乐观存在4种多样化的表现模式,它们在乐观、心理健康、应对方式上均有显著不同的特征。3.外来工子女面对挫折与烦恼时主要采用问题解决、忍耐、退避来应对,其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欠佳,53.1%的个体具有轻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在8种不良心理反应的得分上显示存在轻度的问题。其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显著而年级差异不显著。4.对心理健康,乐观倾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悲观倾向则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并且悲观倾向比乐观倾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在外来工子女群体中,乐观倾向和悲观倾向对不同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不同,应对方式在乐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乐观倾向与悲观倾向及其各维度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