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儒对荀学的评价与解释,主要通过道统论、人性论、外王论这三种向度展开。这三种解释路径之间相互重叠、互相交错,反映出宋儒的思想旨趣及宋代荀学的新发展。在道统论方面,宋初诸多儒者提出“五贤人”、“四君子”等说法,主张将荀子列入儒家道统之内。随后的理学人物和非理学人物内部皆各自存在着不同的声音:理学家大多不承认荀子的道统地位,但也有极少数人对荀子表示认可;非理学人物对荀子道统地位的态度亦存在着认可与否定两种倾向,且这两种观点的影响较为均衡。就孟荀关系而言,宋代理学家多取尊孟贬荀态度,非理学家在孟荀关系上持有孟荀齐同、荀不及孟、孟荀皆贬这三种不同的看法。此外,就宋代官方而言,其对荀子之地位有所肯定。
在人性论方面,宋儒对荀子人性论主要以批评为主。非理学诸儒中,欧阳修的非荀集中体现在其提倡性善以求排佛的时期;司马光采用性善恶混论这一综合式的论性话语,导致了其对荀子与孟子的共非;王安石从区分性情的角度出发,主张情有善恶而性无善恶,并以此对荀子展开批评。理学家大多以孟子性善论为是,他们批评荀子人性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其一,荀子设性为恶;其二,荀子将心性视为一相互对立之逆向结构。理学家对荀子最为指责的一点,就是荀子将人性的价值指向设定为恶,他们认为这会导致善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生根。他们批评荀子的性恶论,其目的是要树立善一元论的价值取向,确立善在理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绝对优先的地位。理学家从道德形上学的维度出发,批评荀子从后天之伪论述善之起源的思路,否定其性恶善伪论。在批评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宋儒对荀子与李斯、韩非师徒之间的关系给予了新评价。
在外王学方面,宋儒对荀子的礼论、周公论、《春秋》论、刑论、兵论、术论等展开新诠。宋儒对荀子外王学的主流态度是批评:就礼论而言,批评其割断礼与天、性的联结;就周公论而言,批评其不明法重于人、不晓君臣大义;就《春秋》论而言,批评其不知尊天子;就刑论而言,批评其提倡“治世有重刑”说;就兵论而言,批评其流于权术;就术论而言,指责其批评相术。宋儒对荀子外王学的批评反射出四种新的“眼光”:形上的眼光、尊君的眼光、醇粹理想的眼光、政治的眼光。在批评之外,亦有少数宋儒对荀子外王学表示同情和理解。
用现代视角对宋代荀学进行审视,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突破传统道统论的窠臼,力求回归真实的思想;超越传统的人性善恶之辩,将人性善恶的问题放回社会实践中去探讨;发扬荀子礼治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使其为现代治道理论的建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