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荀学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儒对荀学的评价与解释,主要通过道统论、人性论、外王论这三种向度展开。这三种解释路径之间相互重叠、互相交错,反映出宋儒的思想旨趣及宋代荀学的新发展。在道统论方面,宋初诸多儒者提出“五贤人”、“四君子”等说法,主张将荀子列入儒家道统之内。随后的理学人物和非理学人物内部皆各自存在着不同的声音:理学家大多不承认荀子的道统地位,但也有极少数人对荀子表示认可;非理学人物对荀子道统地位的态度亦存在着认可与否定两种倾向,且这两种观点的影响较为均衡。就孟荀关系而言,宋代理学家多取尊孟贬荀态度,非理学家在孟荀关系上持有孟荀齐同、荀不及孟、孟荀皆贬这三种不同的看法。此外,就宋代官方而言,其对荀子之地位有所肯定。   在人性论方面,宋儒对荀子人性论主要以批评为主。非理学诸儒中,欧阳修的非荀集中体现在其提倡性善以求排佛的时期;司马光采用性善恶混论这一综合式的论性话语,导致了其对荀子与孟子的共非;王安石从区分性情的角度出发,主张情有善恶而性无善恶,并以此对荀子展开批评。理学家大多以孟子性善论为是,他们批评荀子人性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其一,荀子设性为恶;其二,荀子将心性视为一相互对立之逆向结构。理学家对荀子最为指责的一点,就是荀子将人性的价值指向设定为恶,他们认为这会导致善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生根。他们批评荀子的性恶论,其目的是要树立善一元论的价值取向,确立善在理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绝对优先的地位。理学家从道德形上学的维度出发,批评荀子从后天之伪论述善之起源的思路,否定其性恶善伪论。在批评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宋儒对荀子与李斯、韩非师徒之间的关系给予了新评价。   在外王学方面,宋儒对荀子的礼论、周公论、《春秋》论、刑论、兵论、术论等展开新诠。宋儒对荀子外王学的主流态度是批评:就礼论而言,批评其割断礼与天、性的联结;就周公论而言,批评其不明法重于人、不晓君臣大义;就《春秋》论而言,批评其不知尊天子;就刑论而言,批评其提倡“治世有重刑”说;就兵论而言,批评其流于权术;就术论而言,指责其批评相术。宋儒对荀子外王学的批评反射出四种新的“眼光”:形上的眼光、尊君的眼光、醇粹理想的眼光、政治的眼光。在批评之外,亦有少数宋儒对荀子外王学表示同情和理解。   用现代视角对宋代荀学进行审视,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突破传统道统论的窠臼,力求回归真实的思想;超越传统的人性善恶之辩,将人性善恶的问题放回社会实践中去探讨;发扬荀子礼治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使其为现代治道理论的建构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卡尔·波普尔是二十世纪伟大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其理性主义思想与康德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继承了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并将其作为有力“武器”来反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节俭观发生了变化,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节俭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些人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认为节俭不再是美德。与此相
探讨审美与科学发现的关系,在科技哲学和美学研究中始终是一个热点,它不仅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承认审美活动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大部分研究常常是泛泛的论述,很少深入到科学发现过程中,去探讨审美因素和科学发现的关系;探索审美因素、审美原则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尝试通过对科学发现史实的剖析,探讨科学发现过程中审美因素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科学发现过程也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先后明确提出的,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群众史观的深化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与实质。“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进
“现实”是哲学史上长期存在争议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如何认识现实,决定了如何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更决定了如何改变世界,因而研究现实问题不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