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现代裂变——以《赵氏孤儿》为个案的考察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剧精神”是植根于人类集体心理或意识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精神状态,这一名词虽由悲剧生发,但其内涵却不拘于悲剧。一般说来,悲剧精神的内涵总是包含着抗争、追求、超越这三个方面。这种内涵会随着民族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特色。就中国古典悲剧精神而言,抗争的被动性,追求的情理性以及超越的道德性构成了它与西方悲剧精神截然不同的特色。  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在作品中的一次典型展现,其中强烈的悲剧精神使得它被当作中国古典悲剧作品中的经典在中国和西方流传至今,并成为后世改编的热门。新世纪以前对《赵氏孤儿》的改编作品在精神内涵上大多是原著中古典悲剧精神的继承。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改编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的古典悲剧精神也发生了裂变。在新世纪的三个典型改编本中,林兆华的话剧《赵氏孤儿》用权力置换了大义,彻底消解了原著中的悲剧精神;田沁鑫的话剧《赵氏孤儿》用欲望置换了大义,试图用一种春秋战国时期真实而狂热的自我精神来替换中国古典悲剧精神;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则是通过平民英雄神话的塑造,用现代的真实人性去消解宏大历史语境中“唯道德”的古典悲剧精神。  悲剧精神往往是一个具体的文化形态和结构的深刻体现,在《赵氏孤儿》古典悲剧精神的现代裂变背后,蕴藏的是整个民族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风貌的变迁。林、田两版话剧中展现的是精英阶层对整个时代现状的焦虑与精神的迷茫,陈凯歌的电影则反映出电子媒介时代商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以及消费文化中大众娱乐至死的心态。
其他文献
摘要:众所周知,非线性发展方程在准确描述自然现象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已经应用许多方法获得了孤子解和周期波解。本论文中,将发现非线性发展方程的一种叫做畸形波解的新类型的解,同时也提出了寻求方程畸形波解的一种新的方法HBLM。(1+1)维对称正则长水波方程(SRLW)作为本文的案例,强调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非线性发展方程;对称正则长水波方程;EHTA方法;HBLM方法;畸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