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中的词类转换、移就等修辞现象的使用较为普遍,然而,较少有人注意到“转品”(Enallage)现象的存在。事实上,“转品”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与英语中的Enallage并非完全一致。英语中的转品是源于希腊时期的一种修辞形式,在希腊语中为“替换”的意思,即用一种往往是错误的语言形式替换原本应出现在文中的正确语言形式,以取得一种修辞效果。英语中的转品包括非常规词类转换、移就以及人称、数、时态、语态的替换,甚至在其他欧洲语言中出现的词的阴性阳性之间的替换都属于转品的范畴。例如,对于欠债到期不还款的人,人们可以称其为“bad person”或者“bad man”,然而当直接用“bad”一词代替时,便运用了“转品”这一修辞方式,如“Once a bad, always a bad.”。“转品”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以往对这一修辞格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学、文体学,以及修辞格词典中,较少涉及其语言生成以及理解层面的分析,导致许多读者在初次接触到这一类现象时常常误以为是一般语法错误,忽略其修辞效果,亦或将其归类于其他修辞现象。因此,为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其意义所在,对这一修辞格在语言层面进行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英语转品修辞效果的成立本质上是一种转喻思维的结果。作者通过新的偏离常规用法的语言形式替换原义,二者在概念上应当所属同一范畴,否则该偏离将难以被正确解读。事实也正是如此,转品中的非常规替换往往是建立在原有语言形式或概念基础之上,二者多为整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或部分与部分的概念关系。本文试图建立一个认知语用转喻模型,将转喻关系中的整体意义视为一个理想认知模型,其中包括各个可能产生的部分意义,整体和部分之间,或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众多转喻关系。本文认为,转品中偏离意义与原义的激活过程依靠关联原则中的最佳关联得以实现。无论是整体与部分还是部分与部分的意义转换,人们在处理这一现象过程中产生了认知上的张力,从而实现了修辞效果。文章首先从各个角度对前人关于转品的研究进行回顾,指出当中存在的解释力的不完整性,而后提出转喻语用模型,对这一修辞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将圣经(钦定版)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在单复数上的替换进行例证分析,结果发现在转品在句法中的替换呈现目标义为来源义的概念详述这一特点,读者通过目标义的概念详述理解转品,修辞目的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