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期间(2014年7月1日—8月31日)的C波段调频连续波(C-FMCW)垂直指向雷达观测,研究了青藏高原中部那曲地区夏季降水回波的分类和日变化特征,并利用那曲站探空观测分析了环境大气条件的日变化。结果表明,有效回波廓线占51.23%,其中35.06%在地面产生了降水(降水廓线);在所有降水廓线中,具有明显亮带结构的层状降水占52.03%,弱对流降水占42.98%,强对流降水仅占4.99%。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前半夜,发生频次最高的时段是21:00—22:00(当地时,下同),主要为层状降水;其次是13:00—14:00,主要为弱对流降水;强对流降水集中在下午和傍晚,峰值出现在12:00—13:00和17:00—18:00。凌晨至11:00降水回波出现频次较低且回波较弱,11:00左右降水回波开始发展,雷达反射率值增加,空气垂直运动增强,回波顶升高。4—5 km(离地高度,下同)附近降水回波出现频次较低,3 km附近降水回波出现频次在大部分时间(17:00—20:00除外)最高,12:00至次日01:00,6—9 km高度降水回波出现频次增多。强回波和强上升运动主要出现在12:00—14:00、17:00—18:00和21:00左右,01:00—05:00强回波也有一定的发生频次,其中17:00—18:00回波内部高层8—13 km存在很强的空气上升运动,此时降水回波顶、强回波顶和强上升运动顶均达到最高。降水回波的演变与环境大气条件的日变化密切相关。清晨时地面空气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几乎都<200 J/kg,中性浮力层高度(LNB)偏低(多数3-7 km),对流抑制能量(CIN)分布较宽广(从接近0 J/kg到150 J/kg),不利于对流发生和发展;中午前后CAPE增大(中位数为458 J/kg),CIN大多数都<20 J/kg,并且此时近地面(0-400 m)空气的温度递减率超过干绝热递减率,对流很容易被触发,因此中午弱对流降水发生频次为全天最高,有时可以发展为强对流,中午也是强对流降水发生的次峰时段;傍晚时虽然平均的环境大气条件不如中午,但此时出现了更大的CAPE值(800-1000 J/kg),LNB和整层可降水量的最大10%样本值分别超过了相应的12:00的所有样本值,即傍晚可能会出现更有利的热力和水汽条件,这与傍晚是强对流降水发生的主峰时段,且强对流降水回波顶达到全天最高的雷达观测结果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