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旨在增加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重大生态工程。然而自该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加大,粮食产量与同期退耕面积在变化趋势上呈明显的负向对应关系,粮食供需矛盾凸现,粮食问题再度为人们所关注。故而分析评价退耕工程实施后影响粮食产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对于巩固退耕成果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研究主线,以包括全国31个省份的省级单元为研究层面,以基于省级数据的五种具体粮食作物各自的人均产量和产量增长率为研究对象,与4类12个影响因素建立十个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每一种粮食作物人均产量和产量增长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粮食人均产量的省份特点和区域特征,进而建立粮食人均产量影响系数(Rj)和粮食产量增长率影响系数(Bj),通过构建十个评价指标,归纳分析基于上述两个系数的影响粮食产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思路。第二章,阐述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介绍变量和评价指标,以及模型分析方法和相关影响系数的构建思路。第三章,建立五种粮食作物人均产量模型,选取最优模型,得出影响粮食人均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章,分析粮食人均产量模型的截面固定效应,研究影响粮食人均产量的省份特征和区域特点。第五章,运用与第三章相似的研究方法,分析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六章,汇总粮食人均产量和粮食产量增长率的分析结果,得出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第七章,提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和保障粮食产量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作物单产等农业技术类因素的是影响粮食产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建设占用耕地和社会经济类因素影响较小,退耕还林工程、化肥施用量以及自然环境对粮食产量影响甚微。地理区域的影响方面,山东、河南、河北、吉林等省份对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较大,5个综合影响为负的省份为北京、上海、重庆、西藏、天津。对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影响份额最大的地区分别是:中部、东部、中部、中部和西部;东、中、西部对五种粮食作物的综合影响力相差不大,中部相对较大(影响比重达到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