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自然力经济理论

来源 :吉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马克思的自然力理论,当今的气候环境变化属于人类超载利用自然力招致的自然力报复,是资本过度追逐剩余价值,长期推行高碳经济的结果。如不加以遏制,必将导致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总危机。吉林省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除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积累的社会经济基础外,自身也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基础。但仍存在许多技术和政策上的不足,从马克思自然力经济理论出发审视现阶段吉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发现:由于区域自然禀赋差异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吉林省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呈现出水平低、多层次、结构性等问题,区域的碳排放差异大,横向来看,长春市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与现实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生态碳承载力不高,已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碳生态赤字状态,从吉林省现实的限制因素来看,这是由能源结构相对缺乏且结构单一,第二产业的结构性比重过大,受制于低碳技术导致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的GDP产值相对低下造成的,可以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是影响吉林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同时,用灰色理论模型对吉林省三大产业的能源强度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在技术水平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按乐观的原则估计,吉林省能够完成202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50%的目标,因此,降低能源强度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广泛的运作空间。  抵御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以马克思自然力可持续理论为指导,从吉林省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现实出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构建新型产业发展战略,对传统产业新型化升级,实现新型产业集群化与规模化;低碳农业升级战略,通过生产投入端、生产过程端及生产后废物处理保障农业的低碳化发展;服务外包低碳化升级战略,优化服务外包结构;低碳城市发展战略,通过低碳城市的辐射,实现全区域的低碳化发展。积极完善支持吉林省低碳发展的税收、信贷、津贴、法律等政策支持体系,为吉林省的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努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消费结构低碳化,提升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和环境保护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他文献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学者们开始意识到长期的低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次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机构不断地承担更多的风险所致。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待货币政策的风险态度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因此关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银行的经营者和货币当局的制定者都有指导意义。根据此研究背景,本文先从概念上对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风险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