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分辨碳纳米结构可控生长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ansha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纳米材料以其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征和化学稳定性,在很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如新能源、信息、环境、生物、航空航天等。深入揭示和理解碳纳米材料的成核和生长机制是实现碳纳米材料可控合成和功能化的基石。通常人们利用透射电子显微学、拉曼光谱学方法等,结合制备方法和计算来推测其生长机理,然而这些过程都是在生长完成以后进行的,不能实时反映碳纳米材料成核、生长的过程。环境气氛透射电子显微镜(Environment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ETEM)可以在原子尺度原位研究原子迁移演变过程等,为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碳纳米材料成核和生长演化及表征提供了基础,但是自催化碳纳米材料的可控生长及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以金属酞菁为催化剂前驱体和固体碳源,通过ETEM在原子尺度上原位研究催化剂、温度等影响碳纳米材料成核生长的演化过程及规律,揭示界面调控碳纳米材料成核、生长的机理,为进一步实现碳纳米结构材料可控制备奠定基础。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了 ETEM对钴酞菁(CoPc)原位热解研究,发现了温度对碳纳米结构及生长模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温度调控界面碳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研究发现,不同温度碳纳米结构的生长模式不同,即底端生长或顶端生长,高温时以较大催化剂纳米颗粒(~20 nm)顶端生长竹节碳纳米管为主,而低温时以较小催化剂纳米颗粒(~10 nm)底端生长石墨壳层为主。850℃时的平均生长速率为131.3 nm/s,是750℃下的60倍左右。结果表明,较高的温度有利于降低催化剂纳米粒子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温度高于顶端生长的临界温度时,Co3C纳米颗粒对碳纳米壳层的推力可以克服Co3C纳米颗粒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推动石墨壳层快速顶端生长,形成竹节碳纳米管,即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碳纳米管的顶端生长。同时,催化剂在碳纳米结构生长过程中涉及到催化剂Co-Co3C的形成、聚合和重构过程,为碳纳米结构的可控有序生长提供了条件。(2)在ETEM中,通过对CoPc原位热解,发现了在原子尺度下石墨壳层的重组现象,揭示了 CoPc热解形成石墨壳层的成核、生长及重排的机理。结果表明,在ETEM高真空条件下,加热到850℃,CoPc提供的Co形成Co-Co3C作为活性催化剂,同时加热酞菁的原位分解可以产生足够高的碳源以生长石墨壳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催化剂中吸附的碳通过石墨壳层的扭曲通道迁移到石墨层的最外层,从而重构成新的石墨层。催化剂的结构动力学研究表明,在迁移碳的过程中,催化剂中的碳浓度是动态变化的,即吸附的碳不断通过石墨层的变形使碳原子迁移并重组在催化剂外层形成新的石墨壳层。该工作中利用固态碳源取代气体碳源,不仅提高了原位电镜中碳纳米管的生长效率,也解决了环境电镜中气氛不利于高分辨成像等问题,同时为其他石墨材料的可控生长和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3)通过采用ETEM对不同中心金属酞菁热解自催化生长石墨壳层的机理进行了探究,获得了石墨壳层在不同催化剂条件下的生长行为以及催化剂表/界面的动态演化,揭示了金属Ni、Co、Cu、Zn催化碳原子生长石墨壳层的动力学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在原子尺度下,通过对NiPc、CuPc加热850℃裂解生长石墨壳层的原位研究发现,对于Ni催化剂来说,碳原子首先扩散到金属体相,形成Ni的碳化物,达到碳饱和后扩散到表面形成石墨壳。此过程中,为适应晶格匹配,石墨壳层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经分析并推测得出碳原子是沿Ni(-1-1-1)晶面析出。对于Cu催化剂,石墨壳的形成可以用表面生长模型来解释,即碳在Cu催化剂表面聚集迁移形成石墨壳。另外,进一步对CoPc、ZnPc加热850℃裂解生长石墨壳层进行了研究,发现Co与Ni,Zn与Cu生长石墨壳层的机理相似。因此,催化剂与碳的结合能不同,导致碳原子与不同催化剂的相互作用不同,使得石墨材料的生长机理不同,这一工作为碳纳米结构的可控生长提供了催化剂选择与设计指导。
其他文献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会造成严重的结构破坏和经济损失。对钢筋进行涂层防护是一种直接、经济的腐蚀防护方法,但现存的钢筋防腐涂层性能还不够完善。本文着眼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的重大需求,基于新型的低温瓷釉(LTE)涂层技术,探究其应用于钢筋防腐的相关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进一步地,针对当前LTE涂层存在的问题,发展了氮化硅改性低温瓷釉(N-LTE)涂层和碳化硅改性低温瓷釉(S-LTE)涂层。本文的研究
高校社团是高校联系学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文章研究高校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发展路径,即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发挥社团思政教育功能;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社团管理理念;通过创新提高社团成员活动参与度;顺应时代潮流促进社团发展网格化。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教学模式。从创设合理的情境出发,将过度填鸭式的教学,转变成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本文将以实例的形式,向各位读者展示,如何将问题驱动的课程导入到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效率,启迪良好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科素养。
内蒙古通过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碳汇交易,既是实现区域碳汇价值和创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更是服务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行动,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的更加亮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对恢复其下肢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远程医疗在实时监测康复训练、及时识别和预警异常运动、提高患者预后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对远程医疗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居家康复中的应用趋势、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比较远程视频会诊、智能设备应用程序、远程虚拟康复系统和远程智能机器人系统的优劣势,提出适用于远程医疗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更好地发挥远程医疗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
目前,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很快,当今计算机技术也突飞猛进,对中国工业、农村、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教育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微课程教育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合理开发,并深入探讨小学美术课程合理利用微课程视频开展教育的方法,包含的内容有开发美术微课程教育的原则、制作过程、培育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美术课程复杂基本知识点的
随着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发展,列车运行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排障装置作为高速列车安全保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防护性能研究成为关键。本文首先回顾排障装置发展历程,对高速列车排障装置的结构演变及国内外相关要求和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指出标准在动态场景负载指标和能量上限要求上有所缺失;其次从排障性能、耐撞性和除雪特性3个方面阐述高速列车排障装置安全防护性能的发展演化过程,提出雪体材料模型的构建对于除
东北地区是我国水-能源-粮食协同特征较为明显的典型区域。本文选取6类12项要素,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水资源、能源、粮食以及土地、气候、经济等要素的协同匹配性,辨识了区域水-能源-粮食协同安全的关键短板,并从水资源可持续性、耕地可持续性、能源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内外部环境可持续性等6个方面阐述了区域水-能源-粮食协同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可为东北地区水-能源-粮食协同安
为测定聚酯切片中的锑含量,采用浓硫酸-过氧化氢湿法消解的方法对聚酯切片进行消解,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消解液中的锑质量浓度,进而确定聚酯切片中的锑含量。通过研究各试剂用量对测试方法的影响,确定最佳测试条件,并对测试方法的可靠性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试剂量比,可以用湿法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聚酯切片中的锑含量,且重复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加标回收率为97.16%~1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