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个案研究——以攀枝花市P中水灾L老师为个案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且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在尊重学生个体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积极建构自我世界成为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这从本质上颠覆了传统语文教学中以追寻作者原意为宗旨、解构分析文本为基本途径的科学分析主义解读取向,读者中心解读模式步入语文教学领域。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模式必然受到影响,并体现在具体的备课活动和课堂教学中。   本研究以攀枝花市P中学的L老师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来考察L老师的文本解读,同时对影响L老师文本解读的相关因素做出剖析,试图在讨论其文本解读特征的基础上探析其文本解读模式,并为语文教师完成文本解读模式的合理转化提供建议。   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个案研究背景,对L老师的工作环境--四川省攀枝花市P中学和L老师的自身情况做了客观描述。   第二部分对L老师文本解读的具体情况做了考察,分为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考察L老师在教学准备活动中的文本解读,其解读过程分为初步感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寻找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设计教学活动四个阶段;二是考察L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主要阐述了其对散文、诗歌、应用文的解读流程,同时分析了其文本解读表征。   第三部分对L老师文本解读的影响因素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观方面包括教师的文本解读观念、知识结构、反思能力、个人阅读经验,客观方面包括文本自身特性、学生学情、教学参考资料、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描述、同事交流、学校资源。   第四部分简要讨论了L老师的文本解读特征以反映L老师在文本解读时对作者、文本、读者(学生)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   第五部分得出个案研究结论:L老师的文本解读是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向读者中心逐步靠拢,并基于已有资料对这种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模式的不完全转型现象做出解释。同时,研究探讨了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应然取向,为语文教师完成文本解读模式的合理转化提供了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