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档案史料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胜县的社会状况——以教育、经济、社会问题为主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thj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东胜,是当时绥远省比较落后的县城之一。但在民族危机的加深,蒙地开发、移民涌入,国民政府实行”新生活运动”等内外刺激下,社会生活也逐渐地开始近代化。其行政建制,文化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成败得失事关绥远全省稳定大局,对今天东胜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仍有借鉴价值,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  教育方面,官办的国民学校逐步的取代私塾,修校舍,招老师,购课本,捐资兴学,发展女子教育,推行近代化教学;儿童入学率偏低,政府重视并尽力督促;民众教育也开始展开。后均因经济困难,时势不济而告停。社会经济方面,针对农产知识开展了一些普及活动,并在绥远省的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因农户文化水平的限制,成效不大。工商业有所发展,但仍以手工业和小规模的商业活动为主。后因政府腐败和战事的逐渐吃紧,工商业陷入困境。值得注意的是,东胜县曾试图推广过家庭小型淀粉机以发展农村副业,但这项新举措最终可能因国民党的垮台而不了了之。自然灾害仍然频发,并经历了1947年和1948年民国年间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年份,人们流离失所甚至身死沟壑。国民政府组织救济但最终杯水车薪,引发了灾民们强抢公粮的暴动。  本论文希望从挖掘到的诸多档案史料中再现当时东胜县的社会状况,并对它逐一剖解,展现当时社会发展和困境的深层社会原因以及典型的时代特征。
其他文献
朱琦是晚清广西的文化巨子,他受益于桂林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年时代便显示出“兼济天下”的强烈愿望。朱琦入京为官后,侍从倭仁精修程朱理学,文从桐城,讲求“
期刊
期刊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商品外包装的追求也愈来愈强,对性价比等因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覆膜后的印品进行上光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很受关注的印后表面整饰技术。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