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背景下的西洋管乐艺术及其演奏家研究——以特木其勒、任振庭、宝音图、孙树恒、吴林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wewrasf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洋管乐艺术作为一门外来的音乐艺术种类,其传入内蒙古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本土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即“形式与内容”上对立统一的问题,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的学习本民族以外的一切优秀的音乐艺术种类,但内容上一定要体现出本民族自身的音乐文化特点。  本文从五位西洋管乐艺术家的艺术生涯、教学活动、演奏技法、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科研等方面入手,阐述西洋管乐艺术在北方草原文化背景下的探索发展之路。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正文共分为四章。绪论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选题依据、研究现状、文献资料等组成部分进行介绍。第一章通过对北方草原人文、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描述,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草原音乐文化背景是西洋管乐艺术在内蒙古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进而将其在本地区的艺术发展史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借鉴观,因为其毕竟是“舶来”音乐文化,如何使其与本土文化形成良好的融合关系是一代代管乐人的历史使命。第二章是对五位管乐艺术家的艺术生涯、演奏特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科研等方面的综述,以此来勾勒出一幅内蒙古地区西洋管乐艺术从无到有、由简而繁、繁而至盛的立体式纵向化的结构图。此章中着重对五位管乐艺术家的管乐艺术民族化探索进行论述,说明本土音乐文化对西洋管乐艺术民族化发展的重要性。从老一辈管乐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中我们看到,在西洋管乐艺术中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是当代管乐人的职责所在。第三章中,是五位管乐艺术家在管乐教学中多年以来呕心沥血的宝贵的教学经验总结,重点强调的是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观念的建立,更为重要的是,在专业化、系统化之后绝不能丢弃民族化音乐作品的训练,也就是说,在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走专业化、民族化的管乐教学道路才是西洋管乐艺术民族化探索的有效途径。第四章阐述了对西洋管乐艺术与草原文化融合的几点思考,提出向西洋管乐借鉴、如何借鉴以及借鉴原则等问题,文章中详尽的论述了这些问题。  乐器本身是无文化束缚的,可是人本身的思想是受社会坏境、历史文化底蕴等因素限制的。由此可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乐演奏技术成为本地区西洋管乐艺术发展的技术支撑框架,音乐文化思想则要体现纯正的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坚持“洋为中用”的艺术指导原则是西洋管乐艺术扎根草原的重要指导思想,从而使西洋管乐艺术焕发出更新的、更持久的、更强劲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风俗画创作进行论述研究,梳理传统与现代的风俗画的艺术特征,并且对其绘画主题与绘画形式进行不同深度的研究。结合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和中外美术史
期刊
期刊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得以全面发展并成为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在此语境下,中国时尚杂志也从最初的具有宣传指导意义的服装专业杂志逐渐发展成为走向市场化、国际化
学位
人物画品评标准在魏晋时期确立后,迅速席卷整个绘画领域,成为中国绘画主流的评判准则。后人将这种审美标准定名为:传神论。传神的概念最早见于《论画》,顾恺之将“传神”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