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刑政策是一国对死刑刑罚所采取的态度,是一种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社会控制手段,但本质上是一种法律控制手段。在西方社会控制的理论中,社会控制的手段有许多,包括宗教、道德、法律等等。本文的研究以西方社会控制理论为主要线索,将死刑政策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建国后我国死刑政策的历史演变发展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试图揭示我国死刑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具体而言,首先将死刑政策放在社会控制理论的视角下考察做了选题意义上的说明,并且对死刑刑事政策和社会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做了系统的梳理,发现死刑政策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特殊意义,从中找到行文的思路;其次,从社会控制理论层面考察死刑政策在我国社会控制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社会控制理论关注从宗教、道德、法律等不同的层面来考察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包括刑事政策以及刑事政策中的死刑政策。死刑政策既不能脱离刑事政策而独立存在,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又在刑事政策中发挥着非常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包括恐怖主义袭击、恶性暴力事件等严重犯罪行为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再次,从实践层面考察死刑政策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是如何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具体适用的。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死刑政策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在司法适用中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如建国初期对反革命分子的大力镇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与“严打”政策相互结合,以及近年来强调死刑政策适用中的人权保护等。最后,将社会控制理论与我国死刑政策的实践结合起来,以社会控制为背景对我国死刑政策进行反思,总结利弊得失。社会控制理论的意义在于探讨影响各种社会现象的社会控制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死刑政策显然属于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借助社会控制理论,可以反思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究竟是应该扩大死刑还是减少死刑?在司法实践中,死刑判决的案件的数量和执行死刑的人数呈现扩大还是减少的趋势?以及这些趋势的背后,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