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生育期年龄妇女常见的良性妇科疾病,常常伴有盆腔疼痛和不孕,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虽然Sampson等提出的经血逆流学说被广为接受,但经血逆流在生育期妇女中非常普遍,发生率高达76%~90%,而EMs的发病率却仅占10%~20%;说明经血逆流可能只是诱因,而异位子宫内膜对卵巢型等盆腔器官和腹膜的粘附、侵蚀、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行为,才可能是其发病的关键。EMT是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获得迁移和侵袭能力的重要生物学过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最近国外也有研究发现EMT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的相关性。转录因子Twist1、Twist2是诱导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发生的一种重要转录因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Twist1及Twist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检测Twist1、Twist2在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的表达,探讨其对发病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Real-time PCR检测Twist1、Twist2和E-cadherin的表达,以探讨上皮间质转化因子Twist1、Twist2和上皮黏附分子E-cadherin在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意义。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行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内膜来源分为3组:(1)对照组(n=24),系非内异症患者的宫腔内膜组织取自因输卵管炎症导致不孕做宫腹腔镜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增生期正常子宫内膜。(2)内异症Ⅰ-Ⅱ期异位内膜组(n=24);(3)内异症Ⅲ-Ⅳ期异位内膜组(n=30),分别取其卵巢型内异囊肿剥除的异位内膜组织(EMS组);患者分组参照美国生育协会修正分期法(r-AFS)评分,标本均经病理确诊。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子宫内膜病变;术前6个月内无妊娠及哺乳、刮宫史,未行性激素类及其它药物治疗,未放置宫内避孕器,无内分泌、免疫和代谢性等内外科疾病。患者年龄、BMI、孕次、月经周期等相关因素在三组人群均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内膜组织中Twist1、Twist2及E-cadherin蛋白定位及半定量表达;Real-time PCR检测Twist1、Twist2及E-cadherin的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内膜组织中Twist、Twist2及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 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用Pearson相关分析,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Twist1、Twist2在异位组Ⅰ-Ⅱ期及Ⅲ-Ⅳ期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Twist2在异位组Ⅲ-Ⅳ期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E-cadherin蛋白在异位组Ⅰ-Ⅱ期及Ⅲ-Ⅳ期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其中,Twist1和Twist2分别与E-cadherin成负相关(r=-0.4211,P=0.0015;r=-0.8110,P<0.0001),Twist1和Twist2成正相关(r=0.3185,P=0.02<0.05)。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均提示Twi st1、Twist2在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E-cadherin在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Twist1、Twist2、E-cadherin与EMT的发生密切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增强可能与Twist1、Twist2的高表达和E-cadherin的低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