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期构建阶段。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作品,其中包括各大学校史学史教学中的讲义。但这些讲义的命运却各不相同,部分讲义得到学界的认可与研究,更多的却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例如陈功甫的《中国史学史》、卫聚贤的《中国史学史讲义》、陆懋德的《中国史学史》与董允辉的《中国史学史初稿》四种未刊讲义。这四种未刊讲义创作于动荡的年代,时局的变幻促使有识之士对国家前途进行探讨,通过实践得出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造传统文化的结论,“史学革命”的浪潮也就此兴起,可以说民族生死存亡的社会背景促成了20世纪的史学变革。同时,中国史学自身发展也进入反省阶段。学界开始有意识的对传统史学进行批判创新,并尝试接受西方史学的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史学界开始用新的方法、新的理论去总结史学的发展脉络,也开始在学校里教授中国史学史课程,此四种讲义便由此成文。陈、卫、陆、董所著的四种未刊讲义各有其独特的特点。陈著注重以时代为论述结构,以史家、史籍、史体为线索梳理史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善于运用史学评论。卫著大胆抛开年代与章节的束缚而重视以主题线索来论述历史,注重统计学与历史学结合,叙述语言简洁明了,篇幅安排合理。陆著以史书编纂为主线,注重中西史学比较,并将史家放置于整体史学发展背景之下,分析其变化原因,重视对定义的概括。董著沿袭梁氏框架,敢于对前人说法提出否定,注意介绍史著作者、个人事迹与著述经历,且文章内容详略得当。通过对四种未刊讲义的研究,可以发掘20世纪上半叶史学变革与中国史学史学科初建时期的特点。其一是注重对史家、史著、史官等方面的梳理;其二是以时代为序到史学分期思想的初步产生;其三是重视对史学的总结,而忽视史学发展的内在联系;其四是受传统正史观念影响深远;其五是学科理论建设薄弱。此外对四种未刊讲义的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中国史学史学科初创时期的特点与成就,便于深入挖掘中国史学史学科初建时期史家的成就贡献,对中国史学史学科创建初期成就的评价也有利于从整体把握中国史学史学科在当代的发展。本课题的研究也可以为历史学科内其他分支学科创建研究提供借鉴,甚至可以为历史学科外的各种学科,在各自学科史构建的研究中提供以讲义为主线的方法。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分为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