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芒康山地区位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境内,行政区划整体基本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所辖,东南少量跨入四川省界巴塘县境内。前人在该地区做过很多的基础地质工作,但受比例尺精度、工作程度、地学理论等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构造条件与岩浆侵入活动的关系,岩体产出机制、岩浆源区性质及其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等调研不足;对研究区岩浆岩精确年龄依据不足,影响对构造岩浆演化时限的准确认识;对研究区所发现的花岗岩类岩石未开展过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较为零散;前人虽在本区取得了花岗岩类岩石的研究成果,但未系统地通过这些成果分析和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也没有利用这些成果开展成矿性评价。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芒康山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揭示其时空展布、地壳源区组成、岩石成因,并恢复芒康山地区花岗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并探讨其成矿作用。芒康山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三江造山带北段昌都-兰坪地块,属于江达-维西陆缘弧带。区域上,岩石组合较为简单,以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为主,由已知的两期同位素年龄(38-47 Ma以及81-102 Ma)可以说明岩浆侵入可能分为两期。因此,主要岩浆活动是印支期板块消减、燕山期造山运动过程的产物,说明古特提斯洋闭合的时代在印支末期。喜马拉雅中期,由于新特提斯洋的封闭,大洋板块向北俯冲,金沙江古陆块开始张裂,之后所发生的造山运动后的滞后型岩浆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斑岩体,因而形成了芒康山地区的花岗岩类岩石。本文研究区花岗岩主要侵入于上三叠统阿堵拉组、夺盖拉组、波里拉组及中下三叠统马拉松多组中,呈不规则状脉状产出,岩性主要为喜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包括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及少量二长斑岩、闪长玢岩及安山玢岩。花岗岩岩浆演化序列为: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通过对所取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SiO2含量介于66.52%-71.80%之间,Al2O3含量介于14.51%-15.59%之间,根据常量元素关系图解,发现花岗斑岩属于钙碱性系列与高钾钙碱性系列过渡,花岗闪长斑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石英闪长玢岩属于钾玄岩系列。对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进行分析,发现高场强元素(HFS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有较明显的分异,岩石样品均富集Rb、Th、U、K、La、Ce、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P、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Rb、Th亏损Ba。相对Rb、Th亏损Ba。再结合Nb*、K*、Sr*等值,说明花岗岩类岩石可能形成于岛弧区。通过对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发现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曲线均具向右倾斜,(La/Yb)N值均大于1,具一定Eu负异常,说明芒康山花岗岩可能为地壳重熔型(S型),且轻稀土富集,可能具有成矿的潜力。根据锆石U-Pb测年得出的年龄数据为36.41±0.3Ma(MSWD=1.19),说明该区岩浆活动时代为晚始新世。通过对芒康山地区花岗岩主微量元素的分析,并结合锆石U-Pb年龄数据及花岗岩岩石化学特点,得知芒康山地区花岗岩应该属于后碰撞环境。与芒康山地区花岗岩有关的矿床主要为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铜矿。研究区内的物化探异常多显示与Cu、Mo、W、Sn、Bi等有关的矿化背景,由此可见,芒康山地区具备Cu、Mo、W、Sn等多金属成矿的地球化学背景条件。而且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看,轻稀土富集,可能具有成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