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土地整理是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它在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耕地数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地的直接使用者是农户,而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直接影响着农地的有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福利、保障粮食安全是农地整理的重要目标。因此,从农户角度分析农地整理项目的福利效应,可以更好地体现农地整理的效果。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福利衡量和农户福利等研究的基础上,从农地整理项目的建设内容、农地整理对农户的影响、福利的内涵和衡量等方面进行梳理,由此确定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下,从农户的视角,构建了家庭经济、生产条件、环境状况和心理状况四个方面的功能性活动指标体系,并运用AHP-熵值法确定农地整理福利效应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评价方法中的云模型构建了土地整理福利效应综合评价模型,并以“进贤县前坊镇英山村等七个村一个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绘制二级福利效应云图和综合福利效应云图,依此判断项目区内农地整理的家庭经济、生产条件、环境状况、心理状况以及综合福利效应的水平,最后提出进一步提升农户福利的政策建议。其主要结论有:(1)“进贤县前坊镇英山村等七个村一个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福利效应处于“一般”与“好”之间,且更接近于“一般”水平;农户家庭经济福利效应处于“一般”与“好”之间,但更接近于“一般”水平;农户生产条件福利效应处于“一般”与“好”之间,但明显接近于“好”水平;农户环境福利效应处于“一般”与“好”之间,但明显接近于“好”水平;农户心理福利效应处于“一般”与“好”之间,但明显接近于“一般”水平。(2)从一级评价云的数字特征看,环境状况期望>生产条件期望>家庭经济期望>心理状况期望。其原因是该项目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土地整理均经过严格设计和实施,因此土地整理后对田块的规整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农业景观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户对这两个方面的感受比较明显。心理状况的期望最低,说明农户在心理方面的福利效应最差,分析原因是“受尊重”指标的期望过低。这反映了农户对农村土地整理的了解和参与度仍然十分欠缺,土地管理人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农户希望了解和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诉求不够重视。(3)从二级指标的云模型参数看,农户的闲暇时间、道路便捷度、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农地保障等指标的得分较高,说明土地整理后,田间路和生产路的通达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进而使农户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因此农户对农业生产时间的投入也将随之降低,闲暇时间相应增加。从目前的农村土地整理目标来看,耕地质量的得分也相对较低,说明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耕地质量的提高还不够重视。对比分析得分较高的耕地面积指标,说明该项目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这些信息能够为政府及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指导,因此,在今后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大对耕地质量和农户心理方面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