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我国北方玉米生产上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1999年在四川省的个别地区发现有该病的发生。由于南北生态条件上的显著差异,可能使得该病的发生规律有所不同。因此,本文针对四川特别是雅安的生态条件,研究了玉米弯孢叶斑病的初侵染源和病菌生物学特性,并评价和鉴定了一些种质资源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抗性,结果如下: 1.病残体叶片作为初侵染源的研究结果表明:悬挂于室内、室外屋檐下的病残体叶片上的分生孢子可以安全越冬,至少可以存活200天,到次年4月26日测得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0.21%、21.1%;其内病菌也可以安全越冬,到次年8月10日仍能分离到弯孢菌;而且这些病残体叶片在田间也能诱发病害的发生。干燥压制保存的病残体叶片内的病菌至少可以存活2年。而埋入土表下3cm和置于地表的新鲜病残体叶片,由于秋季雨水多,处理35天后病残体组织全部腐烂,因此病菌存活时间较短,不能安全越冬。 种子带菌作为初侵染源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上附着的分生孢子可以安全越冬,至少可以存活240天,到次年5月20日测得孢子萌发率为0.16%;而且种子表面和内部带菌后可以进一步侵染玉米幼苗,但从幼苗的外观上看不出明显异常和典型症状。 从水稻和玉米上分离的C.lunata菌株,在玉米、小麦上进行了交互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菌株能引起玉米发病,玉米菌株也能引起小麦发病。 以上结果表明,在四川雅安及其相似生态条件下,干燥病残体叶片和种子带菌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两种初侵染源;而其它寄主植物(如水稻、小麦等)上的Clunata是否可以作为侵染玉米的弯孢菌初侵染源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6-40℃,最适为28-32℃;PH范围为4-12,最适为6-9;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以NO3-形态为好。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40℃,最适为25-35℃;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分生孢子才能萌发;PH范围为3-8,最适为6。病残体产孢的温度范围为8-38℃,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残体产孢时间缩短,当温度高于20℃时,处理24h即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病残体产孢的最低空气相对湿度为96.1%。弯孢菌在10-38℃都可以侵染玉米植株,但在30℃时,病害的潜育期最短,病情发展最快。 3.鉴于目前尚未发现有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免疫的材料,且对该病的抗性评价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在大田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了雅安市农科所玉米中心 提供的28个玉米材料对该病的抗性,结果没有发现免疫材料,抗病型材料也仅-有1 个。各调查指标与玉米对该病抗性程度的分析显示可把病斑类型作为抗性 鉴定、评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