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历来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产品市场化在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粮食生产效率也在发生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生产效率是判断农业结构调整是否合理和是否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依据。在以往的粮食生产效率研究中鲜有针对浙江省各地市的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动态研究,尤其缺乏浙江省地区之间的效率比较。本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利用浙江省11个地市1987-2007年的面板数据计算粮食生产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角度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并使用基于BCC模型的投影分析对颇具代表性的四个地市进行了松弛变量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浙江粮食生产效率整体水平在上升,结构调整中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改善。从各区域来看,各区域应实行不同的粮食生产发展策略:浙北地区粮食生产效率优势明显,在浙江各区域中效率优势明显,而且处于上升趋势,应着力保证生产规模,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浙东地区粮食生产效率优势不足,其粮食生产力是在技术、管理、规模三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较为科学的发展方式,但根据其区域特点来看,不必强求保证粮食生产规模,更应注重提高生产效率;浙西南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处于劣势,该地区在新技术、新管理手段的应用上受到了制约,而在既有粮食生产技术的推广和管理手段应用上尚有优势,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应充分利用其区域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在2001年浙江全面开放粮食购销市场以前,各地区的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冗余度不高、差异不明显,而2001年后出现了大量的投入冗余,劳动力投入和粮食播种面积投入冗余度较高,劳动力投入冗余情况最为严重,说明人力资源和粮食播种面积成为了阻碍浙江省粮食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应着力于劳动力转移和培训以及粮食生产土地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