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和发展,一个全新的社会领域——网络社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崛起。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网络社会的迅速传播、影响范围广泛、虚拟、隐匿等特点,为保障知晓国情社情、公民社会主体表达合法利益、参与及监督社会事务的管理搭建了广阔的渠道,为保障政府的信息公开、了解社情民意搭建了便利的平台,促进了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提升。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其公信力程度通过其政策、行政职能及职责等行政行为呈现出来,并引起公众的评价。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普及,信息流动速度之迅猛、范围之广泛,使涉及公共安全和利益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各类突发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引起网民和公众的关注和反应,政府行为被暴露在网络这面“放大镜”下,其公信力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本文研究主要以文献查阅为主,通过查阅和借鉴己经出版的有关服务性政府、地方政府公信力、网络社会的中外学术专著、论文和官方网站的文章等,在阅读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本文使用系统研究方法,突破以往仅就政府信誉谈公信力的研究方法,从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角度出发,将地方政府公信力置于社会环境及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促进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对策。本文还运用了实证研究法,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选取近两年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论证,使论文内容更丰富充实,更有可信性。本文着眼于作为现实空间一种新社会结构形态的“网络社会”和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系统阐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实质及现状,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进行考察,深入剖析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并从江西上饶县拆迁纠纷等现实案例出发,审视网络社会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提出网络社会视角下推进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正确引导、利用和发挥网络舆论推进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逐步将地方政府打造成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网络社会背景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于信息发布的及时、准确、全面。事实证明,采取缓报、误报、隐瞒的政府或部门,必然会适得其反,极易将一件小事经互联网迅速放大,进而演化成一场网络事件或热门事件,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从而对地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的恶劣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修复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必须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地方政府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民主行政、透明行政和科学行政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