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仿真骨盆腰椎模型,建立实验对照组、单侧腰5髂后固定组、双侧腰5髂后固定组三组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实验。1.测量三组在腰椎模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位腰4、5节段的角运动范围(ROM),通过软件分析,比较髂腰固定对上位椎体运动的影响。2.测量三组在腰椎模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位腰4、5椎间盘前缘高度的变化,通过软件分析,比较髂腰固定对上位椎间盘的影响。方法1.制备骨盆腰椎实验模型,模拟人体站立位骨盆位置,将骨盆腰椎模型底部坐骨结节处浇筑自凝型牙托粉平台,以利平稳加载。腰1椎体同样以自凝型牙托粉浇筑包埋,并与骨盆底部平台平行。于模型腰4、5椎体前方正中垂直椎体钻入2.0克氏针,外露长3cm,于腰4、5椎体两侧同一平面固定2.0克氏针垂直椎体,外露3cm。2.将模型实验对照组置于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模拟腰椎前伸、后屈及左右侧弯活动,测量腰4、5节段的角运动范围(ROM)。将患侧腰5椎体按标准椎弓根钉植入方法钻入1枚万向钉,将患侧的骼后上棘内侧翼植入一枚schanz针,预弯连接棒,椎弓根钉连接起来,制备单侧髂腰固定模型,测量腰4、5节段的角运动范围。同样,制备双侧髂腰固定模型,测量腰4、5节段的角运动范围。进行三组的统计学分析3.测量实验对照组在腰椎模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位的腰4、5椎间盘前缘高度。测量单侧髂腰固定组及双侧髂腰固定组,在腰椎前伸、后屈位的腰4、5椎间盘前缘高度。进行三组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比实验对照组、单侧髂腰固定组及双侧髂腰固定组。单侧髂腰固定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腰4、5在腰椎前伸、后屈、左右侧弯活动下ROM幅度均有增加,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髂腰固定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腰4、5在腰椎前伸、后屈、左右侧弯活动下ROM幅度同样均增加,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髂腰固定组腰4、5的ROM较单侧髂腰固定组腰4、5的ROM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对比实验对照组、单侧髂腰固定组及双侧髂腰固定组,单侧髂腰固定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腰4、5椎间盘前缘高度在腰椎后伸位幅度明显增加,在前屈位明显减小,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髂腰固定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腰4、5椎间盘前缘高度在腰椎后伸位幅度同样明显增加,在前屈位明显减小,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比单双侧髂腰固定组的腰4、5椎间盘前缘高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单侧髂腰固定组及双侧髂腰固定组均能增加上位邻近节段的ROM,而单、双侧髂腰固定组对上位邻近节段运动影响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单侧髂腰固定组及双侧髂腰固定组均能增加上位邻近椎间盘前缘高度的变化,而单、双侧髂腰固定组对上位邻近节段椎间盘前缘高度影响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