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在处理有机废水和废弃物同时产氢,具有改善环境和实现能源再生的双重功效,是一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技术。然而发酵产氢细菌不能转化小分子有机酸和醇,由于存在代谢障碍降低了氢气转化率。微生物电解池(MEC)是一项新兴的废水处理与产氢技术,在电化学辅助作用下可实现碳水化合物和小分子有机酸产氢。然而微生物电解池产氢技术在高浓度碳水化合物条件下,容易产生酸化,产氢效能降低。可见,如何实现碳水化合物高效转化产氢是生物制氢技术的难点。本文主要探讨环境因素对乙醇型发酵产氢及凝集的影响,将乙醇型发酵产氢技术与MEC产氢技术偶联,实现碳源梯级利用,提高底物利用率和产氢能力,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以乙醇发酵产氢细菌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YUAN-3(哈尔滨产乙醇杆菌)进行产氢发酵时,Ca2+浓度为0.5g/L时菌株YUAN-3的凝集系数为90%以上,产氢量随Ca2+浓度增加而下降。在0.1g/L Ca2+浓度时,菌株X-29的产氢量为1400ml-H2/L-培养基;产氢菌X-29的自凝集效果较差,其凝集系数在10%左右,Ca2+的投加对菌株X-29的凝集影响不大。培养基中Fe2+浓度为0.1g/L,L-半胱氨酸浓度为0.8g/L时,YUAN-3的凝集和产氢能达到较好效果。对产氢菌YUAN-3和X-29的蛋白表达图谱分析,发现了可能与凝集相关的差异蛋白,其结构与苜蓿根瘤菌1021的转录调控蛋白家族的Putative GntR蛋白相似。分析不同二糖对产氢菌YUAN-3产氢量和底物利用率的影响。菌株YUAN-3在以蔗糖作为底物时具有较高产氢量和底物利用率。35g/L-蔗糖时,氢气产量为1936ml-H2/L-培养基,底物利用率在20g/L时为100%;24g/L-乳糖时,氢气产量为1387ml-H2/L-培养基,乳糖浓度低于10g/L时的底物利用率高于90%;以麦芽糖作为底物时的底物利用率和产氢效率都相对较低。利用产氢产乙醇发酵与MEC耦合实现了蔗糖梯级产氢。将菌株YUAN-3与产电细菌Shewanella sp. NH41复配进行一步法产氢,氢气产率为2.82mol-H2/mol-底物;菌株YUAN-3和Shewanella sp. NH41、 Geobactersulfurreducens PCA这两种产电菌复配产氢时,氢气产率为2.95mol-H2/mol-底物。以蔗糖为底物进行两步法产氢时, MEC段的氢气产率为55.37mmol-H2/g-COD,相较于单纯发酵氢气转化率提高了83%,底物转化率提高了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