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对《围城》的解读,主要侧重在渗透着作者审美情感的三个方面:一、笑声中的幽默和泪影中的尴尬.钱钟书从对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的热切关注出发,从正反两个层面对知识分子进行无情的审视、批判和嘲讽.通过主人公方鸿渐那孤独困顿的人生之旅中那一副副充满了喜剧和闹剧而又无不感伤绝望的人生场景,揭示方鸿渐这一荒诞的"寻梦者"形象所负载的知识分子在惶急中寻求精神避难所的焦灼和无奈,以及在精神和情感上与现实世界那种无法排解的深层隔膜.在内外两个世界的严重对峙下,精神上"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那种不断跌落、分裂、矛盾、破碎的自我在《围城》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二、漫画与审丑中的痴性挚情.从《围城》那充满了童真童趣的漫画形式中去考察钱钟书所独有的情感方式和审美趣味:一方面,那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喜剧趣味的漫画形式背后是作家"痴"性的自然流露,蕴藏着那股最能体现创作主体审美情感的率真而稚拙的少年情态,那以少年的无比真诚来反抗世俗的痴情;另一方面,纳入《围城》视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丑"的审美特质,钱钟书那一支去伪存真的漫画之笔在深入透视"人性丑"、鞭笞传统国民性痼疾的同时,是要打破人性的"枷锁",彰显人褪去伪装后的本来面目.三、世俗的生命体验和诗意的生命哲学.《围城》立足于日常现世,从世俗的婚恋、家庭等人生百态出发,于日常的混沌、琐碎中去感受诗情,在通俗的婚恋题材中提升作家对人生的智性思考,是融入了作家个体生命体验的感性和智性的交融.《围城》在对日常现世的"丑恶"进行哲学的穿透和诗意的开掘时,那生龙活虎的文字背后蕴涵着作家许多的感受、经验、思考乃至激情,而其主题挖掘的深刻和情感表现的细腻,则构成了诗性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