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突然爆发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作为元凶之一的影子银行迅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关注焦点。当前,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等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三大潜在的系统风险点,而近几年规模不断扩张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业体系也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中国式影子银行多作用于实体经济,但实际上有银行业务之名而无其实,游离于监管之外,所以在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给我国带来一定的风险,对监管者更是提出挑战。本论文以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溢出效应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论述金融体系系统风险特征、产生原因、传染机制的基础上,主要选择三个潜在风险点中的影子银行进行重点探讨,分析影子银行可能引发金融体系系统风险的机制、中国影子银行成因与背景,并分别从社会融资规模角度和官方影子银行定义范围角度估算影子银行规模。从微观运用GARCH模型论证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影子银行陷入困境,传统商业银行也将面临风险。影子银行的风险值通常大于传统银行,即影子银行更容易受到冲击,也就是说,防范金融体系系统风险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从宏观角度上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变化对金融安全指数的影响,影子银行规模对金融稳定性具有负向溢出效应,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威胁到金融系统的稳定。在短期内,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在程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金融稳定,但长期来看,由于影子分行业务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对经济的负面效应就会凸显,如果得不到有效监管,金融风险就会集聚,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稳定。这是因为银子银行的规模扩张会削弱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关联性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金融稳定。最后,对影子银行系统金融风险防范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构建GARCH的基础上计算Va R和Co Va R,测算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第二,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变动是否会给金融稳定性造成影响,实证结果可以显示规模变动对金融稳定指数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持续时间跨度,从而为制定监管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分别从社会融资规模与官方影子银行界定范畴层面估算影子银行规模。第三,针对其引发系统风险的机制,以及具体到我国影子银行引发系统风险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