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 1930——)生于旧金山,在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小农场长大。他的生活经历几乎包罗万象。他在里德学院时攻读文学和人类学,其间,他生活在印第安人的部落;1951年入印第安纳大学研修语言学研究生课程,1953年转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陈世骧学习东方语言、哲学和文化并毕业于中国古典文学专业。他当过水手、伐木工、森林测量员,五十年代早期开始写诗,六十年代中期曾到日本习禅,对佛教禅宗有深入独到的研究。1968年,他携带日本妻子回到美国加州西部的山区定居,栽培果树、养蜂、养鸡,过着“返回大自然”的生活。1970年,斯奈德和他的日本妻子组织了一个地方性的佛学团体,定期举行诸如坐禅、讲经等佛学活动。他对东方文化有着奇特而浓厚的兴趣,因翻译中国唐朝诗僧寒山的诗而出名。在学习东方文化,把中国、日本古诗的情致熔入创作这方面,斯奈德在学术界被公认为美国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因为他不限于在形式上模仿,而且在思想与生活上接受了东方哲学的影响。斯奈德是一位出色的生态诗人,他教人们怎样去观察大自然,怎样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人类。他追求同大自然的统一,关心文明和进步造成的生态不平衡问题。1959年和1960年他先后出版《砌石》和《神话与文本》两部诗集,开始引起批评界的注意。1975年诗集《龟岛》获普利策奖;1987年他本人获选进入美国文学艺术院;1997年获博林根诗歌奖。除了诗歌,他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他不仅被认为是当代仍健在的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还是一位思想家,一位美国佛教、国际生态运动和生态区域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言人。有鉴于斯奈德复杂经历和多重身份,本文没有选择批评家通常采用的线性研究模式,而是采用了整体论的视角来探讨斯奈德诗歌、佛教、生态三者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在引言部分,本文简要回顾了斯奈德研究历程和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西方研究者要么对斯奈德的中国影响较少提及(不考虑中国对其影响是不能准确理解斯奈德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么对中国对其影响的理解有颇多的误解。有些论者论及斯奈德的生态思想仅从美国本土的超验主义思想家梭罗处找根源,殊不知中国的佛教禅宗在塑造其生态思想方面起的作用则是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