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汉字,是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是祖先生活的写照,从中可以窥见先民生活情境,了解先民的思想文化。学习汉字从甲骨文出发,不但能够了解汉字造字之初的本源意义,体察古人的造字原则,而且能够传达先民的造字意图,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实现传承中国文化的目标。目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授汉字时,仅仅只是简单地识读写汉字,并不是从汉字根源上去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体会汉字博大精深的内涵。这种教授汉字的方式太注重了汉字的工具性,忽略了汉字背后的人文性。这样做不可能真正理解汉字,传承汉字文化。传统文化推广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儿童国学的传播方式多以读诵经典为主,忽略了古代文字、音韵、训诂的小学功夫,这样做不能深入的进行国学学习。要真正深入儿童国学学习就需要对儿童进行古代的小学教学,就要从文字学开始,而文字学的基础就是甲骨文,因此对儿童进行国学教学时要配合甲骨文的学习,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深入的进行儿童国学的学习,从而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那儿童是否能学习甲骨文呢?如果要学习的话,该怎样进行甲骨文的教学呢?本研究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儿童甲骨文教学的可行性,构建出儿童甲骨文教学体系,并给出具体的可实践的操作建议,以便给更多的国学教育者参考和研究。在理论上,从文字学角度,包括汉字的演变规律、六书、甲骨文的特点和心理学角度,包括皮亚杰儿童认知规律、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相似学角度,还有辅助的教学手段:思维导图、右脑闪卡、甲骨文绘画等方面论证了儿童甲骨文教学的可行性。实践操作上,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甲骨文进行了分类和分层,对教授对象——儿童也进行了分层。甲骨文的分类第一层含义是指根据甲骨文的内容把甲骨文分为天象、地理、植物、动物、人形、五官、身体、手、足、衣着、器皿、建筑、行走、物品、工具、乐器、兵器、刑具、祭祀、其他共二十类字,第二层含义是指按照汉字造字六书原则把甲骨文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转注字,其中象形字、指事字是较为简单的层次;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转注字是较为复杂的层级。对儿童的分层是指对3-13岁的儿童按照年龄段进行分层:3-6岁为第一层,低年龄段;6-10岁是第二层,中年龄段;10-13岁是第三层,高年龄段。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儿童认知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低年龄段的儿童进行甲骨文教学时,教学内容选择象形字为主的甲骨文字,配合甲骨文联想故事绘画和甲骨文右脑闪卡的教学法。甲骨文联想故事首先有以分类为主的基础甲骨文联想故事,例如甲骨文联想故事:甲骨文五官—认识子聪,其次有加入附加意义的综合甲骨文联想故事,例如甲骨文联想故事与自然观察结合的植物生长的故事,还有甲骨文联想故事与神话故事结合的后羿射日的故事,还有甲骨文联想故事与古诗结合的《夜宿山寺》;在中年龄的儿童中,进行甲骨文教学时,教学内容选择上除了象形字、指事字之外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教学手段上辅助思维导图工具,思维导图是大脑的自然表达方式,有助于梳理思路,开发儿童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甲骨文思维导图课——各种各样的人,甲骨文思维导图课——不同的物品和甲骨文思维导图课——不同的器皿;在高年龄段的儿童中进行甲骨文教学时除了甲骨文字含义要加深外,例如甲骨文目字这一课,还辅助讲解甲骨文字背后的常识,例如甲骨文与古代兵器文化。以上就是整个甲骨文分类分层识字教学法的系统,研究中仅仅是举出一些简单的课例以供教学参考,例子中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作者的实际经验有关,并不是必须采取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并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来完善本系统以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