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雌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心肌梗死的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b9587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肌梗死(MI)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一种表现,致死率和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临床上对MI的疗法虽然能极大地降低死亡率,但因缺血导致的大量心肌细胞坏死不可逆转,病人的预后很不理想。干细胞研究的发展给MI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MI的有效手段。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表明,干细胞移植到缺血心肌后可有效减小梗死面积、抑制心室重构并显著改善心脏功能。胚胎干细胞(ESCs)由于其发育上的全能性一直被视为干细胞治疗中理想的细胞来源,将ESCs移植到缺血心肌中虽然能再生心肌细胞并发挥对损伤心肌的修复作用,但是有生成畸胎瘤的危险。孤雌胚胎干细胞(pESCs)可为ESCs提供另外一种来源,与ESCs具有类似的分化潜能,因而也是一种良好的干细胞来源。pESCs分离自人工激活的卵子发育成的孤雌囊胚,单性来源使其具有低免疫源性,并且可绕过一些伦理争议而被接受。目前还没有关于pESCs移植用于治疗MI的相关报导,我们旨在研究pESCs直接移植到小鼠梗死心脏后的分化情况、其对缺血心肌的修复作用、对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以及其直接移植的安全性等问题,并探讨相关机制。本论文应用小鼠心肌梗死模型来探究pESCs对缺血心肌的修复作用,在实验中我们设置了分离自受精卵来源的ESCs移植组为治疗的对照组。通过结扎小鼠(n=89)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致心肌梗死,然后分别移植2.0×10~5pESCs或ESCs,不治疗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同时设不结扎LAD的假手术组(n=21)。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动物分别于7天、14天、30天和90天处死。我们发现,移植7天时,pESCs可有效增加心肌局部一些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并显著抑制梗死区内的白细胞浸润。较长期研究显示,移植的pESCs可迁移到梗死区内,并在缺血心肌内环境中可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和血管样细胞,从而参与损伤心肌的修复。对于心脏功能的检测发现,pESC组的心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可维持较长时期。组织学分析表面移植pESCs可有效减小梗死面积,并可抑制左室胶原沉积、室腔膨大和心肌肥大等心梗后的心室重构。血管化分析显示pESCs移植可显著增强缺血心肌内的血管密度,进而改善梗死区的血供。值得注意的是,直到30天,移植pESCs的小鼠心脏中未发现有畸胎瘤生成,而ESCs移植组则生成较高比率的畸胎瘤(6/34),但是在长期研究中(90天),pESCs治疗组出现2例心肌内畸胎瘤,说明pESCs直接移植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总之,本论文首次阐明了pESCs有望作为治疗心肌梗死的良好干细胞来源,其移植可在缺血心肌内释放旁分泌因子、能够减缓炎症反应、可分化为心肌和血管样细胞、能有效促进血管新生、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情况,并且直接移植较ESCs的致瘤性低。
其他文献
教学质量是开放教育的生命线,是办好开放大学的永恒主题。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实施"一体多元"的发展战略,在全省电大系统开展"教学过程落实年活动",在规范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
常德贵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许多针对男科常见及疑难疾病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经久不愈的慢性前列腺炎,使用组方严谨的中药治疗使得疾病治疗效果较单纯西医治疗明显
目的:RNA依赖的ATP水解酶DHX16属于DEXD/H-box解旋酶家族,在人前体mRNA(pre-mRNA)剪接过程中,催化ATP,促进剪接体复合物B向复合物C转化,为人pre-mRNA剪接过程所必需。研究发现,DEXD/H
【正】 从《诗经》开始,宴饮诗在中国诗坛上就占有一席之地。宴饮诗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社会上君臣亲朋之间宴饮风气盛行的结果,而且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宴饮
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使原来处于信息生产边缘的个体受众成了信息传播的重要节点,不仅公民注册了微博账号,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也纷纷借助微博这一自媒体平台,开通了自己的政务微博
[目的]探讨口腔癌根治皮瓣修复手术病人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70例口腔癌根治皮瓣修复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研究背景]三叉神经痛被称为人类最大的痛苦之一,临床治疗手段虽然不少,但尚无一种公认的理想手段,其主要原因是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已有的中枢性病源学说、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