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谚语是人类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体现了丰富的哲理和共同的道德价值。但是有部分谚语最初体现的是一部分人对某一地区、民族、社会群体等的片面的、狭隘的思想观念及认识,后来慢慢发展为一种社会偏见或歧视,我们称这部分谚语为歧视性谚语。法语中的歧视性谚语内容形式、文化意象也很丰富,但是由于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为法语歧视性谚语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在忠实法语谚语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又保留形象的修辞效果和民族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如何准确传达歧视性谚语所蕴含的反映歧视心理的文化内涵,这是法语歧视性谚语翻译的难点。顺应理论是瑞士语言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一种研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所以语言使用者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一系列恰当的选择。语言的顺应过程涉及语境、结构、动态过程和意识凸显程度四个语用维度。将语用学作为一种文化的、社会的和认知的综观视角,使得语用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用意义研究,而具备了跨学科性的研究基础。顺应论的语用综观论因其多学科基础不仅对翻译过程、标准及策略有着强大的解释性,并且对翻译实践过程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将语用顺应论运用于法语歧视性谚语的翻译研究。结合法语歧视性谚语实例,从顺应语境、语言结构及动态过程这三个语用维度来分别具体探讨顺应论如何灵活地处理法语歧视性谚语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及认知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同时希望通过对顺应论指导法语歧视性谚语翻译的讨论,为语用顺应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也为中法两国文化顺利转换提供有效策略,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