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保罗·萨特是上个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在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之后,整个欧洲都陷入了困苦和绝望的深渊,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信仰、希望、以及法国传统的浪漫主义也如秋天的落叶,被战争风云一扫而空。人们失去了相互间的理解,丧失了正常交往的心理基础,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唯有真实的自我、个人的行动和偶然的人生成为大家最后的依靠,这是一个“无家可归的”、“被抛弃的”、“破烂不堪的”、“荒谬的”世界。萨特的人学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饱经战火,而又弥漫着灾难、危机和痛苦的特殊时代形成的。早期的萨特最关注的是人的自由问题,他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回答了人的存在问题,人的行动选择,人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建立在一种绝对的个人自由主义上,他的人学思想在引起了广泛影响之外也引发了许多学派和社会的强烈反对。这种极端的道德唯我论显然是偏激的,这样的自由也只能存在于虚幻的戏剧中。萨特晚期也逐渐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引入了“他人”“责任”等概念,并不断向马克思主义靠拢。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可以补充马克思人学中具体的人的观念。但实际上,这是对马克思人学的误解,马克思的人学从人的实践出发不仅研究抽象的人也研究具体的人,不是存在主义补充了马克思的“飞地”,反而是萨特从马克思那里得到了发展“历史人学”必要的养料。与萨特的人学思想相对应,他的政治态度、文学戏剧也发生了从不介入到介入的改变。早期的萨特以自己孤独的个人对抗着整个社会,这个人不欠社会什么也不要求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在社会活动中他采取了一种“个人主义的和平主义”立场。直到二战爆发,战争的铁蹄踏遍了整个欧洲。这样的一个个人再也无处可逃了,他的个人主义的和平主义与反纳粹主义在内心不断的斗争,终于投身到积极的社会活动中去,试图寻找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本文正是试图从萨特的人生经历、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来源,找出萨特人学思想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同他介入观之间的关系。通过他的人学思想和行动的介入,从两方面展示一个立体的萨特。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阐述了工业革命后理性主义对人的新的统治,社会的飞速发展无法解决人的现实存在问题。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开始关注个人的命运,他的人学思想和介入的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我国掀起过三次热潮。第二部分,阐述萨特人学思想的主要来源。萨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缺少同伴的个人经历为他的人学思想奠定了关注个人,从个体出发的基调。这一思想即使在他后期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二战的经历从客观上起到了转变的契机作用,促使他考察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思想来源上,他受到了在他之前和与他同时期的思想家的影响,他也力图对前人的人学观点进行全面辩证的总结吸收,形成了独特的人学思想。第三部分,阐述了萨特人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人的存在是人学思想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和一切决定论对人的束缚。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由是萨特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筹划自己的本质,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人可以自由选择和行动,他唯一不能的就是不自由。人要通过自由的行动介入到世界中去。他的人学思想无疑是有积极的人生意义的,不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在现代也是对人有指导意义的。第四部分,阐述了萨特的介入观。作为作者的萨特通过写作的方式介入,他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介入观,认为作家的作品要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具有积极的倾向性。作为知识分子的萨特从广义上提出了政治的介入观,将文艺理论的观点扩大到政治事件中,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思想观点。第五部分,是对萨特人学思想和介入观的评价。萨特的人学思想经历了自由人学向历史人学的转变,这是他对自己观点的不断修正。然而他最终也没有补充马克思主义这一当代无法超越的哲学,他的哲学基调早在儿时的人生经历中就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他最终也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人学思想要求人们去介入,在介入个过程中又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最初的人学观点。最后是结语,人类在新的恐怖主义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下,萨特的人学思想是有新的积极意义的。面对荒谬的世界破烂不堪的废墟,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唯有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