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救助性报道,就是指媒体运用新闻报道的方式,给予弱势群体舆论支持,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难题。近年来,我国一些新闻媒体采用救助性报道的方式,用民生的立场、眼光和话语反映弱势群体的生活与命运,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情怀,切实改变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救助性报道对陷入困境者来说,无疑是福音,它能让事件峰回路转,甚至让不少深陷绝境的人重获新生;从社会层面来说,它宣传真善美,彰显人文关怀,缓和社会矛盾,使社会更和谐。《大河报》作为中原报业市场第一品牌,已跻身世界日报发行百强。目前它是河南省救助性报道最出色的媒体之一,发表了大量有广泛影响的救助性报道。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研究《大河报》的救助性报道对于弘扬正能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该论文以《大河报》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一年间所刊登的救助性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以探究救助性报道的特征和改进方向。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大河报》非常重视救助性报道,救助性报道数量多,频率高,是《大河报》日常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大河报》的救助性报道分布不均。除此之外,笔者统计归纳后发现其具有其他特征:1.在版面处理上,《大河报》因非常重视救助性报道,位置相对固定,主要放在民生版和社会版;2.在报道时间上,《大河报》救助性报道很注意报道的时机,每年的1~3月报道量会大量增加;3.在报道内容上,《大河报》救助性报道以切实救助为诉求,大部分报道关乎民生;4.在报道形式上,《大河报》救助性报道主要以消息为主,既重视接近性,又重视重要性、显著性;5.在报道对象上,重点关注医疗救助问题,以病人为主,有关重病患者的救助性报道主要以贫困家庭为主。通过对其文本分析发现,《大河报》的救助性报道主要以切实救助为诉求,大量的救助性报道是有关医疗救助、失学、寻亲问题的报道。《大河报》一直以“理性、正义、良知、爱心”为办报方针,笔者在对其救助性报道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救助性报道是其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问题”“医疗救助问题”“寻亲问题”等主题框架报道救助性报道,正是其对“正义、良知”办报方针的追求的体现;而注意救助性报道的时机,救助性报道主要以切实救助为诉求,以及以“教育问题”主题框架报道救助性报道则体现了其“理性”的办报方针。同样,《大河报》的救助性报道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基本上呈现为民生类新闻救助,以“弱势群体问题”“三农问题”等主题框架建构的救助性报道,无形中体现了其对“爱心”办报方针的追求。当然,这些救助性报道的特征体现了《大河报》一贯秉持的“关切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办报宗旨,是值得肯定的,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改正。首先,《大河报》救助性报道关注主题过于狭窄;其次,报道分布不均过于集中;第三,报道频率不稳定;第四,对慈善机构关注不够;最后,缺乏后续或系列报道。针对《大河报》救助性报道所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在最后一部分也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的更好发展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