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持续深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日益增加,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经营活动不仅要考虑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地理区位、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人口增长、技术环境等因素,文化差异也应被纳入重点考虑范围。对企业而言,文化差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既可以给企业注入活力、带来新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创新、提高绩效,也可能造成与东道国的文化冲突,增加企业的在信息获取、缔约、管理、合规及仲裁成本等,最终增加投资风险,降低预期收益,造成经营失败。虽然中外学者对于文化距离对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绩效影响已经展开较多讨论,但由于东道国环境的复杂程度及各国文化的多样性程度较高,学术界对二者之间关系所持观点各不相同。加之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仍有很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文化距离的重要性,因此仍然有必要在当前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深入讨论文化距离对来自中国文化背景的跨国企业的绩效影响。因此探讨文化距离究竟如何影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绩效,有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理解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充分利用文化距离带来的协同效应,尽可能避免文化冲突导致的经营失败,促进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更好的发展。本文旨在立足本土跨国企业,研究文化距离与带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海外子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带有中国文化鲜明特色的每个单独的文化维度距离对海外子公司绩效的具体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回顾学术界关于文化距离对跨国企业海外经营绩效的影响的相关观点,分析各种观点不一致背后的原因,试图构建文化距离对海外子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展开实证分析。本文选择了2017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参股控股公司作为样本,共涉及274家中国跨国企业的406家海外子公司,分布于全球46个国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文化距离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关系,将绩效划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多元化经营绩效),并加入进入模式作为调节变量,以探讨进入模式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同时,为了探讨中国文化下的特有文化特征导致的文化距离对海外子公司绩效的影响,按照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框架将中国文化在六个维度上的特点逐一展开分析,并将六个维度的文化距离分别代入模型进行回归。本文经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在不考虑进入模式的情况下,总文化距离越大,海外子公司绩效水平越高。第二,当选择全资模式时,总文化距离越大,海外子公司绩效水平越低,即全资模式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文化距离带给海外子公司绩效的正面效应。第三,从六个单一文化维度对中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绩效的影响来看,权力距离、个人主义、男性主义维度的文化距离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并且进入模式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最终本文基于上述结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