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刘震云撰写的《我不是潘金莲》及其由葛浩文翻译的译本I Did Not Kill My Husband为研究文本,选取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其中修辞手法的英译进行探究。本研究发现,首先通过文献梳理验证了接受美学和修辞翻译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接受美学核心理论的指导下,即期待视野、文本未定性、隐含读者和视野融合,译者被赋予充分的自由。其次本研究通过在意象、语义、语法和文化层次的英汉修辞对比,发现英汉修辞手法基本相似但在某些意象上却有不同。意象层次上,由于文化差异,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对修辞中的某些意象存在不同理解。语义层次上,考虑汉语意合及英语形合的特点,修辞英译注重将语义传达给读者。而从语法和文化层次上看,文本的修辞英译尽可能保留了语法中不合语法的修辞手法和体现源语言文化的修辞手法。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以接受美学为指导对修辞手法的英译研究进行分类探究。考虑到以读者为中心原则,译者需要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使用保留加解释或转译的方法进行修辞英译,既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也保留了文本空白。另外,译者为实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可采用归化策略对文化上的修辞进行英译,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对目的语读者来说,陌生的意象可以进行替换译法;一些语境中的修辞因阻碍目的语读者与文本的视野融合,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而不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的信息则可适当删减。修辞手法产生的语义留白可以引起读者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因此这类修辞是通过异化策略和直译方法保留了下来。本研究意义在于:首先,以接受美学为指导探究《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修辞英译,合理运用翻译策略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让译文与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距离贴近,因此具有实践意义;其次,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旨在说明修辞的翻译是服务于目的语读者,而非一味迎合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