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换乘站内部流线的仿真与优化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b1035846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车站内乘客的活动路线称为流线,而流线的组织与设计合理与否,对提高整个车站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武汉地铁中南路站是2号线与4号线的换乘站,采用同台单向换乘模式,与洪山广场站结合实现双向快速换乘,其换乘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地铁的运行能力。随着武汉地铁4号线的开通,中南路站客流激增,高峰时段的换乘流线较为混乱,因此迫切需要分析流线混乱原因并合理地重新组织站内流线,以保障旅客换乘的安全和便捷。论文首先阐述地铁车站的空间及流线的基本概念,并分析讨论影响流线的诸因素及流线的量化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武汉地铁中南路站的现场调查和采集站内客流数据,查找当初的设计流线难以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分析目前的现状流线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换乘流线的重新组织和站内工程设施改造二方面入手,提出2种换乘流线的重组方案,并利用legion软件分别对原设计流线、现状流线和2种重组流线进行仿真分析和量化评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武汉地铁中南路站的换乘客流比例远高于出站客流比例,4号线建成后的换乘客流已成为站内主要客流,凸显了中南路站的换乘站属性。4号和2号线路在早晚高峰时段的换乘客流,并未出现客流潮汐现象,但由于晚高峰时段的进站客流量大,容易造成站内拥堵。(2)武汉地铁中南路站因不具备2条线路的双向同台快速换乘功能,致使本应该在洪山广场站换乘的部分乘客穿过站厅往对向站台换乘,是理想化的原设计流线难以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进出站和换乘流线的交叉导致站厅产生拥堵并影响换乘效率,成为现状流线混乱的根源和瓶颈。(3)站内流线的legion仿真模拟可逼真描述客流密度、速度等影响换乘效率诸因素的时空分布,因而可实现不同流线方案的量化分析与优化评估。仿真分析显示:理想化的原设计流线较为顺畅,而现状流线则较为混乱。重新布设流线的重组方案虽可减少部分流线交叉,但难以根治换乘流线的混乱状况;改造站内工程设施的流线重组方案可有效消除流线交叉,从而可彻底解决中南路站换乘流线混乱问题,但需增加改造费用并克服施工困难。论文研究成果可为中南路站换乘流线的重组和站内设施改造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地铁车站换乘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龄事业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老年大学作为我国老年教育主要的办学形式,受到老年人的广泛欢迎,它的发展及建设
当前在世界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等一系列新趋势推动下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理念、机制与模式也正在发生新变化。在此背景下,人们逐步开始关注和研究城市中一直被忽视的重要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的紧缺,建筑节能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城市中公共建筑是能耗大户,研究城市公共建筑节能,特别是围绕目前被国内外公共建筑越来越多所采用的外围护
当今大规模、高强度的城市建设,使得大批里弄在很短的时间里被陆续拆除,让位于高回报率的商用楼宇或市政建设,以里弄建筑为突出代表的上海城市风貌特色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里弄建
本文在了解大理市植物资源和城市植物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对大理城市园林树种应用现状进行实地抽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大理市城市体系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发
学位
学位
传统村落是中华传统文化载体,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村落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自
重庆市自直辖后飞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为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重庆市的住区建设不断快速发展。住区的建设不但包括新居住区的兴建,也包括旧居住区的更新改
在城市地段层面上,道路、街区、界面这三者构成了物质空间形态的关键性元素。三种元素有规律的交叠并渗透。其中,道路的作用具有主导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道路的变化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