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据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发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所以多数患者诊断明确时已是晚期。目前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方法。常规的放化疗长期来看毒副反应比较大并且容易产生耐药性。新型的靶向药物具有特异性强的特点,但它仅仅适用于基因突变的患者,且和传统放化疗一样存在耐药性。阿帕替尼(Apatinib)作为中国独立研发的一种针对血管生成的药物,目前已经批准用于晚期胃癌的治疗上。阿帕替尼作用机制是能够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上面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最终对肿瘤产生抑制作用。近年来多个研究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上有明显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搜集了2017-2019年间就诊于本院,通过病理学诊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5名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把患者分成两组,其中阿帕替尼治疗组患者22名,单纯化疗组患者23名。两组经过治疗后行治疗效果的评价,评价的指标重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以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等,另外还要对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阿帕替尼组的用药方式:阿帕替尼的给药方式为口服,以500mg为起始的给药剂量每天用药一次,如果发生了不良反应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药品的剂量。一直用药到疗效评价为疾病进展或者患者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无法耐受的时予以停药处理。单纯化疗组的治疗方式:单药多西他赛75mg/㎡或者是吉西他滨1000mg/㎡按照化疗周期定期治疗。主要信息获取方式:对患者的住院治疗及检查的相关资料、门诊的检查资料以及电话随访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来观察研究患者的整个治疗的过程中的有关情况,观察内容包括两组的用药时间、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还有定期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常规,肿瘤五项,CT等检查结果。通过这些资料来评价患者疾病进展情况以及肿瘤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并且把用药所导致的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收集并研究,期间为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提供相关的指导及预防。结果本次共有45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其中阿帕替尼治疗组22名,单纯化疗组23名。在疗效方面阿帕替尼治疗组的mPFS为4.3m,单纯化疗组的mPFS为3.2m。数据体现了阿帕替尼组和单纯化疗组在晚期NSCLC的治疗后mPFS均可获益,但阿帕替尼治疗组比单纯化疗组的获益大,延长1.1m。此外阿帕替尼组的DCR是68.2%,而单纯化疗组的DCR是39.1%,这项数据上阿帕替尼组也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在不良反应数据的比较上,阿帕替尼治疗组主要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以及白细胞降低等。与之相比化疗组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降低、食欲不振、乏力等。在不良反应程度I-II级的发生概率的比较上,阿帕替尼组多数的不良反应比化疗组发生的概率更低,此外阿帕替尼组的不良反应在予以对症处理后均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而单纯化疗中的白细胞降低、食欲不振及全身乏力等症状经治疗后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其中还有部分患者的白细胞降低症状非常严重且难以纠正。这提示阿帕替尼组比单纯化疗组的不良反应经治疗后能有更好的缓解。在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的比较中,不良反应在III-IV级的数据中阿帕替尼组比单纯化疗组更少,提示阿帕替尼不良反应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总体来看阿帕替尼要比单纯化疗的不良反应程度轻、发生率低且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少。结论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的过程中,阿帕替尼比单纯化疗能更显著的改善患者预后。阿帕替尼比单纯化疗的不良反应轻且有更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