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操作性问题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理性精神,为考查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探索、推理论证能力提供载体。通过探索和总结数学操作题的内涵、分类、学习操作题存在的困难及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有效指导教学,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和有关数学操作性问题的测试卷,对温州市两所学校(四个校区)的初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测试和访谈,并对结果进行逐题分析,形成量化分析结论。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以“质”的研究为主,将文献法、访谈法、以及问卷法等综合使用,并形成如下结论:(一)发现了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对操作性问题的认识模糊;学生在理解操作性问题上存在差异,解操作性问题时自信不足,喜好用模式识别解答操作性问题;(二)归纳了学习操作性问题出现错误的四大类型:知识性错误、操作性错误、策略性错误、心智性错误;(三)分析了学习操作性问题困难产生的三大因素:操作性问题的特征、教师和学生;从五方面阐述了产生困难的关键因素———学生:受学生的思维特点影响、受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制约、受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牵制、受学生解题习惯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影响;(四)提出了四方面的教学策略:加强几何尺规作图、引进数学实验操作、注重数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