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全球正进入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各种各样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当代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普遍方式。现代人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日益相互依赖,但在社会生活中却日益相互疏离,这一“现代性”悖论,引发许多思想家对交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然而,这些思想家所谈的交往,有的是指精神交往,即日常的语言交流;有的则是撇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谈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性关系;这样虽保证了交往的自由性,但也失去了交往的必要和可能;对话要么是精神独白,要么是无内容的呓语。与现当代西方哲学不同,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从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关系出发,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对交往问题进行了科学说明,显示了其理论的优越性。 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本质和人类主体进行科学分析的基本视野,是其哲学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对马克思关于交往问题的重要论述,却出现了误解或误读现象。这严重危害了唯物史观体系的科学性。所以,本文对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及其价值作了系统阐述:首先,交往实践是现实的感性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基础上变革社会关系的客观性物质活动。它作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确证和体现着主体的实践本质和社会性本质。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以及通达他人。交往实践关系是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其次,交往是一个系统,包括物质交往即交往实践、精神交往及语言交往等。精神交往、语言交往是由实践的需要才产生的,它们是交往实践的衍生状态或派生物。第三,交往形式、生产力与人的发展的历史统一展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交往实践对人的发展具有原动力价值,也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核心、关键和动力。全球化正是交往实践宏观拓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毫无疑问,在现时代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道路,也为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构合理的交往模式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