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世纪、新千年,人类社会矛盾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人们的精神领域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但是,人们在文化和价值上的差异和冲突,并不否认不同文化和价值之间的对话,也不否认人类在"最起码的最大化"上所达成的价值共识.儒家"忠恕之道"思想,就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价值共识提供了这样一个支点.儒家"忠恕"思想,在实现"天下一家"、"天人合一"的"仁者"境界的过程中,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为伦理意蕴,以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和关系定位为道德论证方式,以忠信、宽容、尊重和人格平等为价值前提,获得了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但是,在传统社会,情感互动变为单向的道德义务,换位思考的道德论证方式也只能借助理论预设中的人格平等实现,而关系定位更是囿于纲常之中."忠"发展为单向的下对上的顺从,"恕"发展为上对下的宽恕.儒家忠恕思想的光芒成为政治权势的粉饰,同时,又被政治权势所遮蔽.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忠恕精神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公平、公正、平等的良性社会基础,但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忠恕之道的顺利推行仍然步履维艰:抑或被物的形式所左右,使人和使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嬗变为心与物的交换;抑或以对市场经济的错误定位——理性和功利主义标准,使心与心的交流化为虚无.忠恕精神始终处于边缘状态.忠恕之道作为家族情感外推的"仁之方",是生发于人际关系之中的道德践履,又是超越于人际关系之上的人文关怀.孔子忠恕思想中所表达的伦理精神、思维方式、价值前提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对全人类,乃至一切生命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