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的创作生涯可划分为早期(1950-1961)、中期(1962-1974)、后期(1979-2007)三个阶段,与此相应,莱辛笔下的非洲形象也在这三个阶段中发生了三次改变:第一阶段,以1950年出版的《野草在歌唱》为代表,莱辛前期作品中塑造的非洲形象集中体现在这部小说中。这时的非洲是一个在殖民统治下孕育着反抗力量的非洲。第二阶段,以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为代表,莱辛中期作品塑造的非洲形象集中体现在这部小说的《黑色笔记》部分中。这一阶段呈现出的是一个进入民族解放斗争后混乱的非洲形象。第三阶段,以1992年出版的《非洲的笑声——四访津巴布韦》为代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非洲国家津巴布韦是莱辛后期作品中非洲形象的集中体现。第三阶段中非洲大陆已取得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莱辛笔下勾勒出的是一个独立后的非洲大陆的形象。莱辛笔下非洲形象发生的改变与作家在三个阶段中对非洲所持的观察视角的不同有紧密联系,而观察视角的改变则体现出莱辛对非立场的变化、其内在政治思想的演变和作家对西方理性思维传统的怀疑与反思。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回顾和分析了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作品中非洲形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以《野草在歌唱》为例具体分析了莱辛早期作品中非洲形象的特点,莱辛的人道主义思想、以极端反抗力量推翻殖民统治的主张、呼吁民族解放的政治理念是其塑造非洲形象的依据。第三章以《金色笔记》中的《黑色笔记》为例描绘出莱辛中期作品中的非洲形象,此时的莱辛发现无论是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还是苏联的共产主义信仰都不能拯救混乱的非洲的现实。第四章以《非洲的笑声——四访津巴布韦》为例分析了莱辛后期作品中非洲形象的特征,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放下了对以自我的意愿改变非洲大陆的执着,反映出莱辛力图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客观呈现非洲面貌的写作意图。最后一章回溯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概括了莱辛三个创作阶段中不同的非洲形象的特征,并探讨了其笔下非洲形象发生转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