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完成生产和生活方式从农村转向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二十世纪80 年代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由此揭开了迅速发展的序幕。与这个历史性进程相伴生,在中国国土上发生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浩大的人口迁移,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迁徙。经过二十多年的延续累积,进入城市的农民已形成我国社会结构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农民工”。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已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而是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群体,这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过程,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它同时还是农民工实现自身角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农民工现代化的过程。那么,如何帮助农民工完成城市经济、社会、心理等层面的适应,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完全转变,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必须解决的问题。因而,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这一问题加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南宁市为个案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适应进行研究。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在导论中,笔者对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及学术界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说明,并对本文中所涉及的关键性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还对本文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框架进行了说明。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南宁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的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的调研情况描述。在对南宁市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的过程中,还选取了其它城市的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出结论,即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目前还停留在经济适应层面,要完成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适应道路尚远。第二部分:结合南宁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其它城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具有滞后性、渐变性、长期性、兼容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流动经历和城市体验是农民工获得现代性、促进城市适应过程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农民工与城市油水不溶的关系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