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信息化对于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构筑多元化的信息渠道,让农民更加快速、高效的获取致富信息,促进农村增收。同时要推广农村地区网络教育,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培育现代化新农民。加大农村电子农务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治理机制。继续加大农村信息化的政府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将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作为各级政府的核心指标,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建设农村信息站。加大招商引力度,吸引一批国内外信息化龙头企业,为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注入活力。在国家政策政策的指引下,舟山农村信息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由政府主导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地区间之间存在分配不均衡,资金投入重点放在城市,没有向农村地区倾斜;在缺少政府投资的背景下,舟山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只能通过组织集村体性资金、农民闲置资金、金融机构贷款等,这些资金虽然能对农村信息化进程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缺乏稳定性、持续性,不利于舟山的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选定舟山农村的30个行政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研究,通过调查、座谈、数据查询、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了相关信息,从中分析了解舟山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融资问题、解决策略。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如下问题:一是农村信息化融资信息不对称,农民的融资需求强烈,但是得不到足额的贷款资金,各大金融机构资金充足,但是倾向性投向城市;二是融资渠道狭窄,由于农村历史发展原因和地域双重因素,农村信息化能够获得融资的渠道非常狭窄,传统的银行贷款因为各种历史因素导致融资规模小,期限短,无法满足信息化项目。同时农村地区受传统因素制约相对较为保守,融资方式不敢创新。三是融资主体缺位,各主体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主体职责不明确,责任无法落实到人,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性不高;四是融资创新不足,舟山农村地区的融资创新能力不足,融资停留在传统的融资方式,无法满足农村融资需求;五是产权不明确,无法规范市场运作,同时由于产权问题。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数据和调查中发现了舟山农村信息化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人从舟山市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着手,目的就是要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融资的难题,探索出一条符合舟山当地农村地区实情的融资模式。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对于解决城乡二元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有效改善农村信息滞后不对称等问题,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探索新型的农村信息化融资渠道,构建多样化的融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题研究的重点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个矛盾,从实际价值角度来讲,本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