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分析研究理化因子对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芽孢及其萌发的影响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onv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Ls)是应用广泛的杀幼蚊制剂。Ls不仅能在自然环境繁殖,而且也能在蚊子幼虫肠道繁殖。Ls制剂在施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子,这些因子影响Ls制剂的杀幼蚊活性,也影响Ls细胞的存活。因此,分析理化因子对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芽孢与芽孢萌发的影响,可为提高生物制剂的杀蚊效果提供理论参考。已有的研究表明,细菌芽孢萌发高度异质性,常规的群体分析方法无法揭示单个芽孢的行为。芽孢萌发作为芽孢从休眠态向营养生长转变的关键起始,也是杀灭芽孢类细菌的关键点,目前对Ls芽孢的萌发规律机制的认识有限,相关蛋白质在芽孢萌发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应用单细胞激光光镊拉曼光谱、DIC显微成像分析技术两种单细胞分析方法,分析物理因子紫外辐射、湿热或者化学药剂二氧化氯、戊二醛处理后单个Ls芽孢及其萌发过程,探究上述因子对Ls芽孢结构和成分的影响及对参与芽孢萌发的相关蛋白或者结构的影响;同时,分析了Ls菌株内和菌株间芽孢萌发的异质性和造成异质性的机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紫外辐射对Ls芽孢及芽孢萌发的影响。实时监测了紫外辐射2~10 min后单个Ls芽孢的结构成分变化及萌发的过程,分析处理后芽孢内物质结构成分的信息和芽孢在营养和非营养萌发下的萌发动态,获知Ca DPA释放过程的萌发参数(Tlag、?Trelease、?Tlys等)。结果表明,紫外线处理使Ca DPA泄漏、蛋白质变性、芽孢萌发所需的蛋白质受损。受损最严重的是芽孢外膜上的皮层水解酶,其次Spo VA通道及相关蛋白,最后是芽孢内膜上的受体蛋白。(2)湿热处理对Ls芽孢及芽孢萌发的影响。单个Ls芽孢经过不同程度的湿热处理(90℃或95℃分别处理30、60 min或者100℃处理10 min),采集其拉曼光谱且用DIC显微成像观察芽孢在营养和非营养下的萌发,分析造成芽孢萌发动态曲线改变的原因,从而了解湿热处理对参与芽孢萌发的主要蛋白损伤情况及其对芽孢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湿热处理不仅破坏芽孢的内膜造成孢内大量Ca DPA外泄,而且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并损害了芽孢萌发的相关蛋白,受损最显著的是受体蛋白,对Ca DPA释放通道蛋白和皮层水解酶影响较小。(3)二氧化氯对Ls芽孢的作用机制分析。二氧化氯(ClO2)是高效杀菌剂,通过单细胞分析方法分析0.05%~0.3%ClO2处理5 min后单个Ls芽孢内Ca DPA、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及其芽孢萌发过程孢内蛋白质物质变化动态,探究ClO2对芽孢结构和萌发相关蛋白的影响。利用平板计数法统计处理后芽孢的存活率,拉曼光谱分析处理后芽孢内成分的变化,DIC监测处理后芽孢萌发过程所需蛋白质的作用机制。实验发现,ClO2处理没有破坏芽孢内膜而孢内Ca DPA泄露,且ClO2亚致死处理使芽孢萌发的相关蛋白失去功能,特别容易致芽孢皮层水解酶失活。(4)戊二醛处理对Ls芽孢及芽孢萌发的影响。戊二醛是继甲醛和环氧乙烷之后非常重要的化学消毒剂,具有高效低毒、使用范围广、性能稳定等特点。运用基于光学新技术的单细胞分析方法,了解戊二醛对Ls芽孢结构、成分及参与芽孢萌发的相关蛋白或者结构的影响,以期获知营养和非营养萌发剂与受体蛋白、Ca DPA释放所需蛋白以及皮层水解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戊二醛没有影响芽孢内部,也不造成Ca DPA、蛋白质泄漏,但严重影响了芽孢的萌发,损伤了参与芽孢萌发过程的各类蛋白。(5)Ls菌株间芽孢及芽孢萌发的异质性分析。利用拉曼光谱分析孢内CaDPA和蛋白质差异情况,DIC分析在不同萌发剂下芽孢萌发的异质性,透过萌发曲线和萌发动态参数Tlag、Trelease、Tlys、Ilag、Irelease分析造成芽孢异质性原因。结果表明,Ls菌株内单个芽孢萌发有异质性,菌株间芽孢萌发也有异质性;同萌发剂在不同菌株中芽孢萌发过程不一致,同菌株在不同萌发剂中芽孢萌发过程也不一致。菌株间芽孢内Ca DPA和蛋白质含量有差异,但芽孢内的受体蛋白的数量、通道蛋白、皮层水解酶都可能是造成芽孢萌发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脑海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心里有着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本该是学生认知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存在的状况。但据笔者了解,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错误思想解释原因的意识较为淡薄。他们在为学生进行习题讲解时,非常关注题目是如何解决的,而非如何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复强调、多次提醒的作法,使习题教学退化为理解式的强化训练、灌输式的应用介绍。这使得学生记不住、做不对、反复错,成为一种常见状况。认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标要求学生应该准确的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并能将其运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某些物理概念的认识是不准确的,且很少能将其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建构和应用科学概念,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出现的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5E教学模式,它通过引入、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环节的实施,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去主动
新课程改革关注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该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学效率。值得关注的是,同伴教学法也具有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似的特点,同伴教学课堂也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的机会,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
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是全方面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在未来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高中生磁场解题思维障碍存在情况及其形成成因、高中生磁场解题思维障碍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试图一窥高中生学习磁场相关知识并利用其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思维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首先,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梳理,归纳出磁场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和科学思维核心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许多教师往往只是停留在合作学习的表面,看似在开展合作学习,实则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本文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合到合作学习中,建构出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共同发挥合作学习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并将其应用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在这种模式下,以任务作为合作学习的驱动
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提出要求,为了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会用知识而且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学历案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如何学会”。在学历案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主动探究,自主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实践班进行《牛顿第一定律》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程目标、内容安排以及评价标准也随之改变,相比旧课标来说,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材内容精简、结构化,重视核心概念以及学生持续连贯的学习。物理学科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自然学科,在高中阶段,电磁学的很多内容对学生来说远离生活实际,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学习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现状,划分不同的层次水平作为“台阶”,在教学活动中层层衔接,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近
近年来,国内外突发事件(例如,火灾、地震、恐怖袭击和新冠疫情等)频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快速、安全的引导人群和组织人员有序疏散是国家公共安全部门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开展行人应急疏散动力学的建模仿真、人群行为规律以及防控策略的研究,对于指导和解决此类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在社会力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室内火灾,通道内突发危险源等场景,考虑出口瓶颈处障碍物的分流作用、恐慌情绪
本文开发了可用于柔性锌空二次电池的高效催化剂和电解质。首先,制备了磷氮共掺杂铁镍双金属有机骨架多孔碳材料并负载石墨烯(P-Fe Ni/NC@G)用作柔性可充电锌空气电池的双功能催化剂。利用水热法制备了铁镍双金属骨架材料(Fe Ni-MOF)。接着,使用磷源在高温碳化的情况下掺杂双金属MOF并且耦合负载石墨烯,从而得到了具有双功能催化活性的P-Fe Ni/NC@G。在析氧反应(OER)中,P-Fe
原子核是一个复杂的多体体系,核子的集体运动、核力的不确定性、以及原子核的微观效应等等,造成了不同原子核结构信息的巨大差异以及壳层演化的异常。α衰变是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的过程。α衰变是实验上鉴别新核素的可靠手段,是获取原子核结构信息的重要工具。原子核α衰变研究表明原子核的微观效应,譬如壳效应,形变效应会对半衰期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如何在α衰变理论模型中考虑微观效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本文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