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传故事是佛教三大故事之一,也是古代龟兹佛教艺术表现的主要题材。因佛传故事与佛学思想的互证性,艺术风格与文化传播的关联性,题材偏好与本土化的复杂性,吸引了较多学者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关注。克孜尔石窟作为龟兹佛教遗址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其佛传故事题材数量堪称国内之最。目前,针对克孜尔石窟佛传题材研究的论著颇多,不乏有咳唾成珠的大家之作,文章多以克孜尔石窟中的代表性佛传图像为线索,阐述古代龟兹石窟的营建年代与佛学思潮。但在克孜尔壁画"西域风格"的内涵研究方面裹足不前,对克孜尔石窟艺术源流的分析,过于强调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度。以上两点都忽略了本土文化的主体性,以及古代龟兹对中印度艺术风格兼收并蓄的主观因素。本文以克孜尔、印度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以相关犍陀罗出版文献为参照,对部分重点题材进行梳理与比对,包括佛传艺术的题材组合、序列逻辑、主题思想的宏观构架,和人物造型、情节演进等微观流变两个方面,试论克孜尔佛传艺术中人物神格化塑造的成因。并以此为主线,重新审视影响克孜尔石窟佛传艺术形成的外缘与内因,如从犍陀罗对克孜尔佛传图像序列、右旋观图影响的深度,中南印度艺术对克孜尔佛传人物三姿造型影响的广度,以及波斯文明在克孜尔石窟艺术中的介入身份等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和研究视角。具体呈现在文章的三个环节中:第一环节为基础梳理。首先是克孜尔佛传题材的重新统计。近年来克孜尔佛传图像研究的成果虽层见叠出,但较为零散,在题材总数、图像定名和窟位描述上各执一词,造成统计混乱和个别图像的窟位错误。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文献比对和图文互证,将克孜尔石窟繁多的佛传题材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图像志梳理。文中对释迦各个阶段的佛传图像,进行提要概括和侧重点描述,对前期克孜尔佛传题材成果的统计增补了 22个情节,主要从题材遗漏、情节拆分、图像辨识三个方面,说明增补故事题材来源,希望对学界克孜尔佛传图像的后续研究,起到推进作用。其次应用田野调查、艺术风格学的相关方法论,对克孜尔佛传故事中的传记故事与因缘说法、题材与窟位、内容与构图、中心柱窟佛传图与方形窟佛传图等五组关联体进行分类统计,从而以克孜尔石窟的营建法式为构架,分析佛传故事图像在不同石窟空间中的意义与作用,并依据统计结果对中心柱窟佛传题材的艺术营造作出客观称述。本环节多以图表统计、三维图示为主,文法虽有枯燥,却是后文论证根基。第二环节为人物神格化造像的起源分析。研究基于对克孜尔佛传故事图像"人物神格化造像"区别于龟兹以西的犍陀罗、以南的印度和以东地区的世俗化造像特征。文中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从早期佛教艺术象征物的符号表现,奇迹中的佛陀造像和佛塔崇拜中的法身信仰几个方面,分析大小乘佛学思想下的法身信仰的表现方式,并以此为理论支点,探讨克孜尔石窟佛传人物角色差异性表现的思想来源和美学基础,以及这种神学表现思想在克孜尔石窟中,向佛国世界的图像化和反面人物的妖魔化等艺术领域的蔓延。第三环节为克孜尔佛传图像的多元文化解析。运用艺术风格学、图像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克孜尔佛传图像中的艺术传承进行研究,范围包括影响克孜尔佛传图像形成的两个外因,即犍陀罗、中印度佛教艺术,以及弥勒本土信仰的内因。两个外因都从佛传艺术的表现形式、构图方式和人物动态的细节方面,为克孜尔石窟佛传图像提供了摹本和参照,但对图像程式化传承的同时也体现了本土的创新意识。内因方面,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克孜尔佛传情节中的君王思想,讨论了龟兹国王、王后的神格塑造和佛传情节中转轮王信仰之间的联系。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是从不同角度理解克孜尔与犍陀罗、中印度佛教艺术之间的流变关系,望提出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