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会以讲读课文为中心,再引入相关的阅读材料,作为课本的辅助读物,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讲读课文内容的方法叫做文本参读法。然而同一篇讲读课文、相同的引用材料,由于引入时机、呈现方式的不同,教学效果也会大不相同。如何保证文本参读的质量,是一个需要认真注意的问题。为了深入地进行有关文本参读问题的研究,笔者在中学进行了课堂观察,转写、整理相关课例共26课时,涉及篇目有《滕王阁序》《师说》《雨巷》《再别康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动物的疼痛》《范爱农》《林教头棒打洪教头》《侍坐》《泪珠与珍珠》等。试图以上述课例为研究资料,考察文本参读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运用情况,探寻教师使用文本参读的原因并试图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文本参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主要涉及文本参读材料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就文本参读材料选择的来源而言,会考虑文体因素和选择的空间;就文本参读材料选择的目的而言,主要了解讲读课文的作者、理解讲读课文内容的某个知识点、了解讲读课文的文体特点。有关文本参读材料的呈现方式,主要从呈现媒介、呈现程度、呈现主体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通过整理和分析教师访谈实录,了解到教师使用文本参读进行阅读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的客观现实性需要文本参读,如教参具有局限性、知识具有相关性、教师个人解读具有局限性;二是文本参读在阅读教学中有多种优势,如文本参读可以实现以一篇带动多篇的教学、提供相关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完善课堂教学。有效运用文本参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文本参读做到“对症下药”;考虑文本参读材料的质量,促进意义建构;考虑课时因素,调整文本参读材料的数量、时机、呈现方式;创设适于文本参读的教学情境;加强文本参读协作与会话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文本参读进行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