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国蔓延时,中国民间团体自发成立救助小组,在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过程积累了许多一手经验。在随后国外疫情暴发时,这些民间团体希望用这些经验帮助外国民众抗击疫情。其中,“武汉银杏在行动”国内救援团队成立“武汉银杏在行动·新冠疫情国际救助小组”(简称“救助小组”),在2020年3月发起应急语言服务,将武汉的一手抗疫经验总结命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用建议手册》,并组织志愿者们将手册翻译成英、法、德、西、意、瑞典、波斯七个语种,希望将其传递给各国有需要的专业组织,为当地开展救援行动提供经验分享与支持。然而,由于民间志愿团体的非专业性、非营利性、人员异质性等特点,同时,应急语言服务又强调针对自然灾害或公共危机事件快速提供语言产品,因此,民间志愿团体应急语言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自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该救助小组为研究对象,旨在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探究这类语言服务活动的主体对翻译项目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并尝试从翻译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提升此类翻译项目质量和效率的办法,为今后民间志愿团体开展应急语言服务提供建议支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旨在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民间志愿团体如何组织应急语言服务,其中包括职能分工和翻译流程;二是如何评价其应急语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包括运营统筹、语种统筹、翻译和审校人员在翻译流程中的表现等方面。为回答以上问题,在前期准备阶段,本研究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项目管理知识及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亲身参与该应急语言服务时获得的一手资料,对救助小组翻译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演绎,设计针对运营统筹、语种统筹、翻译和审校四种职能的访谈提纲,并选择符合研究目的的访谈对象。在数据收集阶段,对运营统筹人员及德语组志愿者共计10人进行访谈。在数据分析阶段,借助质性内容分析法,对转写后的访谈进行标注、分析,并根据已有理论基础演绎建构过程组和知识领域;同时依据项目主体的行为、身份、目的分析其在本次应急语言服务的各个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该应急语言服务可以根据项目管理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划分为启动阶段、规划阶段、实施与监控阶段及收尾阶段,项目主体包括有运营统筹、语种统筹、翻译和审校人员。同时,本研究还呈现出以下与一般翻译项目管理不同的结果:(1)民间志愿团体的运营统筹具有双重身份和双重目的,他们既是该翻译项目的委托方,又是组织该翻译项目的发起人;作为委托方,他们一方面强调译文的功能性,希望分享抗疫经验,但同时又要求译员从字面上去完全忠实于原文。这种存在于翻译目的中的矛盾,加之在翻译实施过程中以非专业的姿态过多干涉语种统筹的工作,导致项目后期部分翻译志愿者对翻译质量、传播效果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2)语种统筹实际是每个语种组的项目经理。语种统筹是推动翻译项目的核心岗位,由不具备实际翻译经验的运营统筹任命。这一岗位优先选取时间充足、具有工作意愿且具备一定翻译能力的学生志愿者担任。然而,语种统筹的工作质量极大程度受自身工作态度、管理能力和翻译水平的影响。尤其是学生群体极少有机会接触到翻译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他们的管理体现出相较于一般项目经理更加明显的“渐进优化”特点。(3)翻译和审校人员是翻译项目的基础,由运营统筹筛选,均为目前或曾在德语专业就读,或长期在德国学习、工作的志愿者担任。翻译和审校质量受自身语言水平、翻译经验和工作态度影响,具体表现为拘泥原文、缺乏读者意识;过度依赖终审、缺乏成品意识;对自身职责不明,重复工作或缺漏工作;语言水平有限;成员间缺乏沟通等。此外,本次项目中设立三级审校制度,一级、二级审校由中国志愿者担任,终审为一名对象国母语者。但是,面对数量众多、专业性极强的译文,本身缺乏翻译经验且不具备专业背景知识的母语者在短时间内进行单语审校较难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就如何提升民间志愿团体应急语言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国家语言类人才库。应在现有国家志愿者库的基础上加强对志愿者的分类分级管理,为今后应急语言服务提供更好的人才匹配。此外,应加强与相关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严格筛选志愿者入库,保证志愿者库储备人才的职业素养;同时,相关企业和高校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志愿者机构与翻译人才之间的联系,实现语言类人才库的有序扩大与更新。另一方面,建议人才入库机制能够对志愿者起到激励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证志愿项目效果的作用。二是建立扩大应急语言资源库。利用和进一步扩大现有的翻译数据库,有利于实现术语统一和语言资源复用。为了促进翻译工具的使用和发展,志愿者团体应为志愿者提供译前培训。此外,志愿团体应与翻译公司建立联系,以获得更多专业支持。对于翻译公司来说,这也是寻找或培养潜在翻译人才的机会。对志愿者来说,译前培训有利于提升其翻译技能和实践机会,同样是志愿者激励的一种途径。三是优化翻译流程管理。通过加强机构、企业、学校的多方合作,优化、细化应急语言服务的流程管理,形成共同的翻译管理范式。在项目规划阶段,应实现职权分明、责任到人,确保志愿组织方不干涉不越权。应在翻译流程中增加完整的自我评估系统,督促志愿者在项目前、中、后期进行自查和评估,从而有利于项目经理实时监控项目进度和质量。应建立规范的项目总结和反思制度,在项目中期、收尾阶段进行书面总结,形成可分享的项目经验,从而扩大应急语言服务的社会效益。此外,翻译管理的长期优化,离不开企业和高校的支持。在今后的翻译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开展基于项目的翻译实践,教授学生完整的语言服务流程。在此基础上,应推动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翻译市场动态和需求,掌握常用的翻译技术,进而为语言类人才库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