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本实验室通过抑制消减杂交(SSH)的方法获得的两个稻瘟病菌诱导表达的上调基因OsB3和OsQ16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OsB3和OsQ16基因在稻瘟病菌诱导下表达量均明显上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这两个基因上游1500bp左右的启动子片段,通过PlantCARE软件预测发现在此区域内除了存在高等植物的保守元件TATA-box和CAAT-box外,还包含许多与植物逆境应答反应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如ARE、TGACG-motif和MBS等。推测其上游启动子序列可能具有稻瘟病菌诱导的启动活性。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日本晴基因组为模板,分别克隆OsB3和OsQ16基因的启动子OsB3p(1441bp)和OsQ16p(1299bp),将克隆到的启动子片段分别取代pBI121载体中的gus基因上游35S启动子,构建重组质粒pBIB1.4p和pBIQ16p。同时针对OsB3p启动子做一系列5’端缺失片段分析(ATG上游942bp、676bp和436bp),将启动子缺失片段分别取代pBI121中的35S启动子,构建pBIB0.9p、pBIB0.6p和pBIBO.4p共3套重组表达载体。将构建好的5套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冻融法转化农杆菌EHA105,提质粒测序验证后,经农杆菌介导转化日本晴,筛选培养,分化成再生植株。对获得的转基因水稻植株扩增gus基因进行PCR验证。对PCR呈阳性的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显示转基因构建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由OsB3p及其缺失体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均能在抗性愈伤组织、根、茎、叶、叶鞘和颖壳中表达;对OsB3p及其缺失体启动子的转基因植株进行喷稻瘟病菌孢子处理,GUS荧光定量分析及qRT-PCR分析发现,pBIN1.4p、pBIN0.9p和pBIN0.6p的转基因植株在稻瘟病菌诱导12-24h时,叶片中的GUS表达量均明显上升,而pBINO.4p转基因植株在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对启动子OsQ16p的转基因植株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定量结果表明,抗性愈伤组织、根、茎、叶、叶鞘和颖壳均可以表达。稻瘟病菌处理转基因植株12h后,GUS活性明显升高,是处理前的2.7倍。5mM的水杨酸(SA)和0.5mM茉莉酸甲酯(MeJA)喷施转基因植株叶面12h后,GUS活性分别为处理前的3.1倍和3.5倍。由此表明启动子OsB3p和OsQ16p能驱动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表达,并具有一定的诱导活性,属于诱导型启动子,受稻瘟病菌或SA和MeJA等因子的诱导。本研究鉴定出的OsB3p和OsQ16p启动子序列具有受稻瘟病菌诱导驱动外源基因表达的功能,为实现抗病相关基因在转基因作物中的诱导表达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