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以汉族为中心,不断融合其他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融合史。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最为显著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随着各少数民族的内迁而加剧,尤其是曾在中原建立过独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族的融合程度更高。东魏北齐政权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末段,它延祚于以汉化改革著称的北魏王朝。东魏北齐时期的“胡化逆流”与北魏的高度汉化落差巨大,所以长期以来,大家始终认为东魏北齐时期是一个纯粹胡化的时代,胡化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主流。尤其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所谓东魏北齐“鲜卑化”、“西胡化”,更加坚定了人们的这种认识。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陈先生的论断,再去解读这段历史时,发现东魏北齐的胡化炽盛只是流于表面的一种现象,其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仍然是汉化。此时,由于代北鲜卑武人的南下,政权构成的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推行汉化的难度远远高于统一的北魏王朝。可以说,东魏北齐为汉化所做的努力,是对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继承,也是对其遗留问题的一次彻底根治。近来,学者已经开始对这一时期的汉化重新评价,从比较中给予肯定。本文认为,东魏北齐时期汉化仍然是时代的主流,胡汉冲突的激烈程度恰恰说明了民族融合已经触及到了各自文化的内核,这也是自觉性融合前“同化”斗争的一个必然过程。关于东魏北齐民族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不过,多数研究将东魏北齐置于魏晋南北朝的整段历史当中,略微提及。本文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单独摘出此段历史,从时间、空间上加以限定,重新解读这段常常被人误解的历史。通过对其间社会变动的分析,阐明在胡汉斗争激烈的表象下,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仍然在社会中具有主导作用,对各民族封建汉化的改造仍然是社会的发展主要趋势。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描述北魏分裂前后,民族格局的变动,以及东魏北齐这一新政权在构成上的特殊性。说明在当时社会矛盾加剧的过程中,民族矛盾再次上升为主要矛盾。尤其是代北武人的南下,不仅打破了固有的社会模式,而且他们对汉化的敌视,加剧了“胡汉冲突”的程度,使东魏北齐在汉化上陷入艰难境地。第二部分,对“胡化”、“汉化”概念做出限定。通过高乾、二崔、杨愔、祖埏等个案的分析,在激烈的“胡汉冲突”的社会背景下,汉人士大夫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汉文化在社会中保持主导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第三部分,概述东魏北齐汉化形势,进一步阐明汉化在制度文化、法律典章方面发挥的主导作用,通过当时汉人地方大族对汉化的推动,得出汉化在当时社会中始终是主流趋势。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第四部分,分析得出东魏北齐时期,虽然“胡汉冲突”激烈,但汉化仍然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东魏北齐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时段的短暂,此时的汉化最终结果于隋唐帝国,为隋唐帝国出现的民族大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对于东魏北齐时期汉化的历史功绩应该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