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散曲大盛,在散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山东散曲作家作品贡献突出。本文旨在分析元代山东散曲作家作品特色,通过山东散曲作家与元代其他散曲作家的创作比较,研究山东散曲以及散曲家对整个元代散曲发展的贡献。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正文主要分为三章进行讲述。通过对元代山东散曲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山东元代各个阶段的散曲特色。第一章主要介绍由金入元时期散曲的发展,共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对散曲的分期问题进行界定,然后对山东散曲的分期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散曲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由金入元时期、一统时期和至正时期,这样更符合山东散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主要分析由金入元时期元代山东散曲作家作品,由金入元时期散曲初兴,山东作家数量较多,创作散曲题材广泛。此阶段的山东散曲作家共九位,均对推进散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散曲大家商道、商挺、杜仁杰、徐琰等人为本节的重点研究对象。早期的散曲风格也呈现多样化,许多题材也都是开创性的。如商道的“一人多格”,杜仁杰的“戏谑之风”,徐琰的“滑雅”等,这些共同组成山东散曲的风格多样化。第三节主要总结山东散曲特色以及在此阶段对于整个散曲发展的贡献。从题材内容的开拓性、创新性、引领性,作家参与程度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此阶段山东散曲的发展确为早期整个散曲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章主要介绍一统时期山东散曲的发展特色。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一统时期散曲发展的整体情况。此阶段为散曲发展的鼎盛阶段,曲坛兴盛,作家作品增多,题材内容创新开拓,豪放、清丽两大流派在此期间产生。第二节具体分析一统时期山东散曲作家作品。此时的山东散曲作家共五位。散曲大家有张养浩、杨朝英,其他散曲家有刘敏中、康进之、李洞等人。每个人的散曲创作特色鲜明。张养浩开散曲写民生情怀的先河,用散曲记录百姓的生活,抒发为民忧虑的感慨,他的怀古散曲存作颇多。杨朝英是元代第一个有意识搜集整理散曲作品的作家,收集整理曲集《阳春白雪》,是第一部元人选编元曲的曲集。刘敏中的散曲创作风格倾向于恬静淡雅,曲风自然,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康进之则以杂剧创作为主,留存的散曲创作角度新颖。这些特色鲜明的散曲作家成为一统时期山东散曲创作的重要力量。此阶段山东散曲最明显的特色是民本思想和忧民意识等地域文化在散曲中的彰显,这与山东儒家文化底蕴的厚重积累关系紧密。第三节主要分析比较一统时期散曲发展的整体表现,总结山东散曲在此阶段的发展特色及其贡献。此阶段整个曲坛发展态势迅猛,作家作品增多,题材内容宽广。山东散曲发展态势与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三章主要介绍至正时期山东散曲的发展。至正时期是整个元代散曲衰退时期,山东散曲也呈现出颓势。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至正时期散曲发展平静而缓慢的整体态势,散曲作家作品锐减,整体发展萧条。第二节具体分析此阶段山东散曲作家作品。此阶段山东散曲作家仅有刘廷信和贾固两位。贾固存作仅一首。刘廷信则创作数量颇丰,创作中求新求奇,力求突破,不仅是此阶段山东散曲创作的代表作家,也是元代后期散曲家的代表之一,成为山东散曲创作的殿军作家。第三节主要介绍至正时期的整个曲坛的散曲代表作家及其创作特色,以及此阶段山东散曲代表作家,将二者特色与创新风格进行比较,总结山东散曲此阶段的创作风格及其贡献。与散曲整体发展情况一致,至正时期山东散曲发展态势萧条。结语部分主要对每个阶段山东散曲作家作品的特点与贡献进行归纳总结。从其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详细分析,总结其创新特点及其特有的贡献,揭示山东散曲在散曲曲坛发展的贡献及其意义。